![]() |
| 韋本輝在考察用粉壟技術種植的水稻長勢。 |
“感謝您的好意,粉壟機的改進還是我們自己做吧。”韋本輝婉拒了一位美籍科學家“合作開發”的請求。他的想法是:粉壟機是中國人發明的,應該貼上“中國制造”的標簽,首先為中國的農民造福。
韋本輝是廣西農科院經濟作物所研究員、薯類作物育種栽培專家,不僅選育審定了7個淮山(山藥)新品種,還發明了淮山定向結薯栽培方法;他發明的粉壟耕作栽培技術簡便易行,可有效提高作物產量、改善土壤環境,被袁隆平院士等多位農業專家譽為中國農耕史上的“重大革命”。
他告訴記者,自己還要實現兩個愿望:一是把淮山定向免耕生態栽培法推廣到更多地方,為農民脫貧致富再加把力;二是把粉壟耕作栽培技術推廣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為保障人類的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貢獻中國智慧。
專注山藥領域研究
“山藥結薯從來都是垂直著往地下生長的,沒想到橫著結薯也能長得這么好!”11月3日,農業專家蓋鈞鎰院士專程考察了韋本輝在南寧郊區的山藥定向栽培技術。捧著一米多長、六七斤重的山藥,他連說“沒想到!”
“簡單地說,定向生態栽培是在地里開一條槽,鋪上半圓形硬質材料,在高位處埋好山藥種莖(種子),出苗后不用搭架,讓淮山莖蔓在地上自由‘爬’行。”韋本輝介紹。
他還推薦一種更妙的“免耕定向生態栽培”的方法,這種方法不用像以前那樣種植、采收都要深挖溝了,省工省時,還能在荒山、荒坡甚至林下種植應用。同時,種植不用再噴灑除草劑,節約成本,淮山不但產量不受影響,而且品質還好。
“結薯橫著的淮山種植法是2004年發明的,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在廣西、海南、廣東、福建、江西等地大面積推廣。”韋本輝告訴記者,去年他還把這種栽培技術推廣在荒山荒坡和稀疏的林地里應用。“這樣不僅不占用良田,還有利于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提供了新路子。”
韋本輝2001年擔任經濟作物研究所所長,把研究重點鎖定在當時無人關注的淮山上,“淮山亦糧亦菜亦藥,營養豐富、老少咸宜,絕對是好東西。但之前廣西的淮山研究一片空白,種的都是老品種,產量低、品質差,研究開發的潛力極大。”
認準這個領域后,韋本輝和同事開始了漫長的研究之路。15年來,他主持選育了“桂淮”6號等37個系列新品種,其中已有7個通過審定,摸索出高效易行的“21111”共性關鍵栽培技術。作為農業部的淮山研究首席專家,韋本輝聯合河南、山東、甘肅等省的科研單位一起攻關,把山藥引種到寧夏、甘肅、新疆等西北地區和內蒙古、遼寧等地,實現了“南薯北移”“北種西擴”。
“我國淮山的種植面積已由2008年的300萬畝增加到目前的700多萬畝,昔日的‘奢侈品’已擺上了普通百姓的餐桌。”韋本輝說。
顛覆傳統耕作模式
在多年的薯類栽培實踐中,韋本輝意識到,農業除了要關注良種、良法,還不能忽略土壤。
“土壤是農業之母,土壤好了什么都能長好,土壤壞了后患無窮。”他為我國的土壤狀況深深擔憂:一方面,傳統的犁頭式耕作深度有限,可利用的土層一般不超過20厘米,土壤自身的潛力不能充分釋放;更為嚴重的是,化肥的長期過量使用導致土層板結、土壤變酸——長此以往,農業如何可持續,糧食的質量怎么保障?
農諺說“深耕一寸土,多耐十天旱,多打十斤糧”,韋本輝決定在“深耕深松”上下功夫。經過多年思索,他在2008年發明了粉壟技術。
“所謂粉壟,就是用鉆頭替代犁頭,通過高速旋轉、橫向切割,實現土壤的深耕深松。”韋本輝說,粉壟可使耕作的土層加深一倍,把土壤研磨成粉狀且不弄亂土層;同時,粉壟機一次前行就可完成“犁、耙、打”等全部耕作程序,避免了拖拉機多次往返對耕地的碾壓。
粉壟技術的關鍵是粉壟機。最初,韋本輝找到一位農機師傅幫忙,畫出草圖并加工制造螺旋鉆頭,但實驗結果不理想。2010年6月,他又輾轉找到廣西五豐機械公司,委托他們研制,并于當年10月研制出由拖拉機牽引螺旋型鉆頭的第一代粉壟機。此后,經過反復試驗、改進,自走式多功能粉壟機械在今年11月通過技術鑒定。
與此同時,韋本輝南下海南島、北上黑龍江、西到新疆……足跡遍及20個省區,行程數萬公里,跟著粉壟機對甘蔗、水稻、小麥、玉米等20種作物做對照試驗。
結果表明,采用粉壟技術能實現多季持續增產,增幅在10%—38%之間,山藥、木薯等塊根塊莖作物最高可增產40%以上。
與現有耕作方式相比,粉壟技術每產出100公斤糧食可少用化肥0.35公斤—4.29公斤,減幅為10%—30%。
韋本輝和中國農科院等單位的合作研究表明,粉壟耕作可使土壤的總量養分增加15%以上,氧氣和貯水能力分別增加1倍以上,不僅減少了對化肥的依賴,緩解了土壤板結,還有助于微生物生長繁殖,可以使作物的根系長得更深、更發達,從而顯著促進作物生長發育。
粉壟技術得到多位農業專家的充分肯定。自2011年起就關注粉壟技術的袁隆平院士,在自己的常規稻和超級稻試驗田中試用后,增產效果明顯。他還親自給農業部寫信,呼吁大力推廣粉壟技術,認為其“活土、保水、透氣,明顯促進作物生長發育”,是“增加糧食產量、改善農業生態的重要舉措”。
據測算,如全國推廣粉壟技術0.67億公頃,可新增相當于0.1億—0.13億公頃耕地的生產能力,節省化肥500萬噸、增加農業用水300億立方米,相當于新建300座大型水庫,增產的糧食可養活2億—3億人。
責任感支撐他前行
截至目前,韋本輝已獲得發明專利5項,出版專著10部,獲得省部級獎勵11項,可謂碩果累累、貢獻卓著。
讓記者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些成果,是在一缺經費、二少資料、三無支持的情況下取得的。即便如此,韋本輝依然頂住壓力,克服重重困難,硬是咬牙堅持下來。
支撐他一路走來的,是他對農民兄弟的深厚感情,以及決心用科技改變農村落后狀況的責任感。
韋本輝1954年出生在廣西北流市的一個山村農家,排行老大,下面還有5個弟弟妹妹。他從小就割草放牛、干農活,為父母分憂。1972年高中畢業回鄉后,他很快就擔任了村干部,帶領鄉親們想方設法多打糧食。1978年從廣西農學院畢業至今,一直在農業領域摸爬滾打。
“我是個土生土長的‘農民科學家’。”他告訴記者,這樣的經歷不僅使他深知農民兄弟的不易和糧食增產的極端重要性,而且積累了豐富的農業知識,既讓他明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也給了他創新的靈感和源泉。
深知農民種植、采挖山藥的艱辛,讓他下決心找到“橫著種”山藥的辦法;自己干農活時知道大水牛比黃牛更能深耕土層、水稻單產自然高一些的經驗,給了他“深耕深松”的靈感。而小時候看到木匠用牛筋拉動鉆頭反復轉動、細碎木屑隨鉆頭上浮飛濺的情景,讓他聯想到螺旋型鉆頭……
每當看到自己團隊的創新成果給農民帶來好處時,他就感到無限欣慰。如今韋本輝被批準延長退休,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自治區領導和院里的大力支持,干勁更足了。
《 人民日報 》( 2015年12月11日 20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