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楊波:做好科研與業務的“搭橋人”
數九寒冬,似乎是一個與“強對流天氣”無緣的季節。然而,在國家氣象中心強天氣預報中心,副主任楊波卻一點也閑不下來。
思考今年夏天預報中遇到的新難題、完善后臺系統建設、加緊進行技術開發……對于“主攻”強天氣預報技術研發的楊波來說,冬天是絕好的“修煉”季節,用他自己的話說,“沉下心來,才能更好地為科研與業務‘搭橋’”。
在楊波的同事看來,正是這個“搭橋人”,“盤活”了國家級強天氣預報業務工作。強天氣預報是世界性難題,幾年前,強天氣預報中心雖有一些研發成果,但較為孤立和分散,難以在業務實踐中得到有效應用。這一境況隨著楊波的到來得到改變。
2013年,楊波加入國家氣象中心強天氣中心后,便組織加強業務基礎環境和軟件環境的建設。兩年來,通過完成基于云平臺的業務升級、系統梳理業務科研成果、制定產品規范等一系列工作,國家級強天氣預報業務的規范化、集約化程度越來越高。
“以前進行預報,需要在不同平臺界面之間來回切換,既耗時又費力。”強天氣中心預報員朱文劍說。為解決這一難題,楊波帶領強天氣中心團隊成員,共同建成了強天氣監測預報一體化業務平臺。
如今,通過這一平臺,預報員可以便捷地查看多源資料,各種強天氣的實況監測、診斷、臨近到短期預報、檢驗等主要業務都能在同一平臺進行操作;其中的中尺度分析模塊,集強天氣中心近幾年的重要科研成果于一體,在業務應用中初露鋒芒,同時也為開展省級中尺度天氣分析指導打下扎實基礎。目前,這一平臺已向全國各省市縣級氣象部門提供指導產品,大大減輕了預報員的工作量。
“在我看來,業務現代化建設的核心應該是最大限度解放生產力,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楊波是這樣想的,更是這樣做的。他主導完成了一套規范化的圖形產品加工系統,使得強天氣各種科研產品實現圖形化,為預報員提供了更直觀的參考;組織完成SWAN1.6的建設,并在全國推廣應用,提高系統效率和預報員操作的便捷性……在一項項工作的推進中,短短兩年間,國家級強天氣預報業務的能力大大提高。
“他要求很嚴格,對圖形產品的顏色、線條等都要一個一個把關。”“他是領導,更是業務骨干,經常加班到半夜。”“能很好地把大家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同事們對楊波這樣評價。
能在短時間內“化孤立為整體”,為強天氣預報的科研成果與業務應用搭建起順暢的橋梁,得益于楊波此前多年的工作積累。在北京奧運會期間,楊波參與研發的北京奧運場館精細預報交互平臺等技術成果,成為精細化奧運氣象服務的重要技術支撐。通過技術研發為預報員開展業務提供智能工具和產品,也正是楊波一直以來的努力方向。
生長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兵團,楊波從小對極端天氣氣候就有深刻感知。“小時候兵團農場經常遭受冰雹襲擊,我家附近就有人工防雹的炮點。”轟隆隆的人工防雹作業聲,是他童年記憶里的“氣象片段”。
大學畢業后,楊波在基層從事一線氣象預報業務,幾次“報不準”的經歷,讓他體會到了預報員的壓力與無奈。“做預報是與‘不確定性’打交道,而我卻特別追求確定和踏實的感覺。”正因為如此,楊波始終對技術研發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剛工作那幾年,正值計算機技術快速發展和氣象信息化剛剛起步,見證了計算機技術給氣象工作帶來的改變,我更有動力想利用計算機技術研發出更智能的工具。”楊波說。
如今的楊波雖然已成長為技術研發專家,卻絲毫不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就像一座橋梁連接兩頭,技術研發人員需要比科研人員懂業務,同時比預報員更懂科研。”從廣泛閱讀文獻到堅持聽講座,再到積極參與培訓,楊波始終力求保持自己思路的開闊。
對于強天氣預報業務下一步的發展重點,楊波沒有停止過思考:如何進一步提升短時臨近強天氣預報的能力?什么樣的智能工具和產品算法能為預報員贏得更多時間?楊波表示,自己將繼續做好科研與業務的“搭橋人”,在穩扎穩打中尋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