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武漢12月29日電 (記者 蔣建科)置身浩瀚的太陽系、摸摸藏著2000多個互動問題的“天問之樹”、走一走人類進化的路線圖……,歷時5年建設的武漢科技館新館28日正式亮相。
這座總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投資5億余元的武漢科技館新館共三層,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利用既有建筑改造成的科技館,它既保持了“亞洲第一船”、原武漢客運港船形建筑的外形,又注入科技元素,寓意“科普之舟”揚帆遠航,凝聚了120多人的“頂級科普大家團隊”的智慧,創新展品占全館600多個展品總數40%以上。
武漢科技館館長馬華介紹,新館展示工程的頂層設計由國內科普大家主創,在展示內容設計上,特邀原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名譽副理事長徐善衍為武漢科技館新館建設專家組組長,廣邀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共同為新館建設建言獻策。在展覽理念上,堅持“見物見人見精神見智慧”的“四見”原則,將科學的發現與人文精神以及科學家的故事連貫起來。在展陳形式上,由國際(德國、日本)、國內知名設計公司參與設計。此外,新館還有選擇地從德國、比利時采購了一批經典展品。
展館常設展覽以我國古代著名詩人屈原的《天問》為開篇,隱喻人類自古以來的求知探索精神。展館分設“自然板塊”的宇宙、生命、水展廳,“創造板塊”的光、信息、交通展廳,另設了數學、兒童展廳,并聯合有關單位打造室外“艦船世界”展區,既將自然科學與工程科學有機地融合,又突出了鮮明的地方特點。除常設展廳外,新館還有科普報告廳和科學探究室?!皡⑴c、互動、體驗”的參觀形式。
此間專家介紹,武漢科技館新館具有鮮明的特色。
一是地理位置獨特。新館依江而建,位處武漢中心城區,臨街、臨江、臨灘,具有優越的區域環境特點。另外,新館還處于“江漢朝宗”文化旅游景區的核心區內,與周邊眾多紀念館、博物館相呼應,共同組成一個恢弘的文化場館群。
二是充分展示地方產業特色。武漢經濟發展迅速,鋼鐵、船舶、汽車、激光、信息等產業蓬勃發展,在中部地區的突出地位日益顯現,新館將科技展示與地方產業相結合,通過交通科技、武漢光谷等地方產業優勢和科技成果,充分展示“智慧武漢”,打造獨具地方特色的“交通”、“信息”展廳,在全國綜合性科技館中首創“光”展廳?!白R音鶴舞”、“信息與光的武漢”等展項都帶有鮮明的武漢地方特色。
三是充分展示地域資源特色。設立的“水”展廳是武漢科技館新館的一大特色,新館利用“水生武漢”、“東湖的形成”、“六湖連通”等武漢水資源特色展項,凸顯“大江、大湖、大武漢”資源特色,展示“生態武漢”,在全國綜合性科技館中首創“水”展廳。
四是新館將科技、歷史、文化充分融合。武漢因水而生、因水而興,武漢的兩江文化、碼頭文化成為“市民文化”的重要組織部分。在新館建設中,既延續了武漢港時代特色的建筑特征,也融入了現代科技元素;既有科普功能展示,也有漢口租界歷史建筑群的展示;既展示經典的古代人類科技成果,也跟蹤現代科技發展的前沿。
武漢科技館新館作為一座集展示與教育、科技與交流、收藏與制作、休閑與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特大型科普教育活動場所,以其獨特的“科技之舟”形象,為提升全民科學素養發揮龍頭作用。
新館開館儀式后,同時舉辦了“武漢科普講壇”首場報告會,由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名譽理事長徐善衍做了題為《科普的時代性特征與責任》的主題報告。來自武漢市科協系統代表,湖北省以及各地市科技館代表,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的研究生、大學生、中學生代表共340余人聽取了報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