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月11日電(趙竹青)國防科工局今日發布2015年度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和十大創新人物(團隊),一大批國產主戰裝備首次亮相“9·3”閱兵等新聞事件上榜。
2015年度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為:
1.一大批國產主戰裝備首次亮相“9?3”閱兵,彰顯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實力
201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活動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27個裝備方隊彰顯中國國防科技創新水平和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實力,充分展示了軍工核心能力建設取得的新成效。99A式主戰坦克、東風21D導彈、東風26導彈、東風5B洲際戰略核導彈、東風31A固體洲際戰略導彈、轟6K戰略轟炸機、空警500預警機等國產主戰裝備首次亮相。
2.習近平對核工業創建6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核工業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2015年1月15日,中國核工業創建60周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核工業是國家安全重要基石,強調堅持安全發展、創新發展和軍民融合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續寫我國核工業新的輝煌篇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批示。我國已建立世界上只有少數國家擁有的完整的核科技工業體系,實現了核能大規模和平利用。
3.國防科技工業科技創新成果累累,“海洋石油981”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2015年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一大批國防科技成果獲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海洋石油981”號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研發與應用獲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4.“氫彈之父”于敏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獨臂總師”祝榆生感動中國
2015年1月9日,“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核物理學家于敏獲得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各大媒體深入報道其先進事跡。2月9日,中宣部發布“時代先鋒”祝榆生先進事跡,中央各主流媒體連續報道了這位全國戰斗英雄、三代坦克總設計師的傳奇人生。《大國工匠?為國鑄劍》熱播,一批國防科技工業技能大師引發強烈社會反響,傳播強大正能量。
5.國產重量級芯片產品問世,保障我國國民經濟數據安全
2015年3月26日,“智橋”SDN智能高密度萬兆交換芯片CTC8096和FT-1500A系列CPU處理器發布。兩款國產高性能芯片的問世,對于保障我國國民經濟數據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6.“華龍一號”國內外首堆分別開工,我國躋身全球核電先進技術行列
2015年5月7日,我國自主研發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首堆示范工程福清核電5號機組開工;8月20日,采用“華龍一號”的巴基斯坦卡拉奇2號機組開工建設,我國躋身全球核電先進技術行列。11月15日,中國與阿根廷簽署采用“華龍一號”技術建設核電站的框架合同,核電“走出去”取得重要成果。
7.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成果展舉行,新版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目錄公布,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全面推進
2015年7月16日至25日,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成果展暨軍民融合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近千項軍民融合高技術重大成果和產品集中亮相。9月1日,2015版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目錄發布,比2005年版目錄減少了62%?!败娹D民”“民參軍”步伐加快,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全面推進。
8.采用新型液氧煤油發動機的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成功首飛,我國運載火箭總體技術水平進一步提升
2015年9月20日,我國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將20顆微小衛星送入太空,標志著我國無毒無污染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成功應用于飛行試驗任務。2015年,我國首型全新研制的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成功完成芯一級、芯二級動力系統試車后轉入發射場合練,實現新動力、新結構等一系列重大突破,進一步提升了我國運載火箭總體技術水平。
9.國產大飛機C919總裝下線,中國航空工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2015年11月2日,C919大型客機首架機總裝下線。C919大型客機采用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對我國經濟和科技發展、基礎學科進步有重要的帶動輻射作用。11月29日,我國自主研發的支線客機ARJ21交付運營。12月12日,我國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先進渦槳通用支線飛機運-12F獲得民航型號合格證。我國航空工業軍民融合發展成效顯著。
10.高分四號衛星發射成功,中國航天發射“十二五”圓滿收官
2015年12月29日,高分四號衛星成功發射。高分四號衛星是世界首顆地球同步軌道高分辨率光學遙感衛星,可實現對國土的連續、實時高精度觀測,其發射將大幅提高我國遙感衛星的應用水平,可在防災減災、資源調查等領域產生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22次發射,其成功也標志著中國航天發射“十二五”圓滿收官。
第二屆“國防科技工業十大創新人物(團隊)”也于當日揭曉。他們是:
1.新一代運載火箭液氧煤油發動機研制團隊;
2.“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總設計師邢繼;
3.導彈武器系統專家許波;
4.神光-Ⅲ激光裝置項目負責人鄭萬國;
5.高分應用綜合信息服務共享平臺任務團隊;
6.兵器智能化彈藥專家鄒汝平;
7.直升機設計專家吳希明;
8.水面艦船工程專家朱英富;
9.大型運輸機研制團隊;
10.新一代北斗導航首顆衛星載荷研制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