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多起中國科技工作者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被撤稿事件,讓中國學術圈陷入了又一輪深刻的省思之中。
不久前,由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國家衛計委、中科院、工程院、基金委共同研究制定并發布了《發表學術論文“五不準”》。“五不準”包括不準由“第三方”代寫論文;不準由“第三方”代投論文;不準由“第三方”對論文內容進行修改;不準提供虛假同行評審人信息;不準違反論文署名規范。
然而,對于屢見不鮮的撤稿事件,“五不準”的出臺顯然還不是最終答案。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有關專家表示,若不能對現有科研評價體系進行有效改革,對觸碰科研道德底線的越軌行為進行有力問責,滋生臟論文的土壤將很難移除。
無奈的評價體系
“撤稿的原因很多,但現行科研評價體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作為中國科協科技工作者道德與權益專門委員會調查組(以下簡稱“調查組”)成員之一,中科院院士王乃彥對多個地區的被撤稿人進行了走訪調查,讓他倍感不解的是,為何如此之多的撤稿事件都發生在臨床醫學領域。
調查中,王乃彥始終摻雜著兩種心情。“撤稿事件確實丟了中國科技工作者的臉,但對于很多醫生來說,他們也是實實在在的受害者。”
“臨床醫生每天的工作就是看病,我們非得要逼著人家寫文章,這到底是要干嗎呢?”王乃彥無奈地搖搖頭。
在中科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看來,臨床醫生的工作根本不應用論文去評價。“醫生的好壞由患者和同行去評價,一個醫生夠不夠主治醫師的資格,醫院最清楚,我們沒有必要去設置條條框框,要求每個大夫都去作研究。”
關于改革評價體系的爭論早已存在多年,然而,卻總是無疾而終。
“為什么這么長時間還改不了,就是官僚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思想在作祟。”王乃彥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很多醫院在確定晉升提拔名額的時候,往往受到人際關系的束縛。“比如,一個科室有30個人,要從里面提拔兩個出來,對于領導來說是一個困難的選擇,所以,就憑發表論文這個統一標準來要求大家,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做法。”
此外,國內一些科研工作者對于國外期刊的盲目迷信也讓人憂心。“一些國外期刊的影響因子并不高,但很多領導和單位只認國外的SCI,這種思想很可怕。”王乃彥說,外國期刊近年來收了大量中國的文章,拿了中國大量的稿費。如今,一部分外國雜志就是靠著中國的投稿來生存。
懲戒應有區別
盡管撤稿風波讓中國學者蒙羞,但顯然不能讓整個科技界都為此背負上這樣一份污名。
“首先要肯定大多數科技工作者的道德操守和取得的成績。”高福認為,必須要理性看待撤稿事件的性質。“從質量上看,被撤稿科學家大多名不見經傳,其研究并不能代表中國的最高水平。從數量上看,我國的科研論文數量已經是世界第二,被撤稿也屬正常。”
在高福看來,撤稿事件是非主流科研人員在過去SCI論文“大躍進”的情況下出現的問題,不能因此而全面否定我國多年來的科研投入和對世界的貢獻。
在處理方式上也應該區別對待。“對于有意造假的人,要一查到底,絕不姑息。”高福表示,在處理結果上,必須要建立嚴懲機制,不是兩年不能申請基金,而是一輩子都不能申請,讓這些無視科研道德底線的人徹底離開此行當。“這些年,我們的懲罰機制不明確,很多時候都是敷衍了事,在造假成風的背景下,必須殺一儆百。”
與此同時,對于那些無意犯錯者,也該網開一面。高福在調查中發現,一些科研工作者確實不懂現行評價體制機制下的游戲規則,好多臨床醫生甚至根本就沒有寫過論文。“還有一部分臨床醫生總想把自己變成‘研究+臨床’的類型,實際上只有一部分人可以勝任。”
采訪中,高福一再強調,絕不能因為評價體系出現問題就徹底放棄SCI,如果是這樣,科學事業很可能遭遇滑坡,“南郭先生”就來了。“不要過度相信行政干預,要相信這個專業本身的特點和規律。科研人員活的是一張臉,這種文化要提倡起來,要靠誠實守信和監管去解決問題。”(李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