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聯手呈現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經濟同盟與貿易伙伴(關系),并且只會繼續增強。”昨天,前來與美國國務卿克里共進早餐的中美大企業高管,從他口中聽到這番對中美關系的最新表述。這一天,克里與美國財長雅各布·盧等美方代表與中方完成多達數十項議題的磋商,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及中美第五輪人文交流高層磋商隨之在京落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0日罕見地再次會見克里等人,強調中美應堅持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克里則連續兩天向中方承諾,美方絕對無意遏制中國,無意同中國對抗、沖突。從中美官方透露的信息看,兩國間幾乎所有棘手問題此輪會談均有涉及,雙邊投資協定等經貿議題上進展尤為突出,但關注會談的外媒似乎更喜歡講中美在政治話題上“各說各話”,“互信赤字仍待填補”。中美是“假客氣”還是“真尊重”?北京10日的說法是,相信中美關系將因本輪對話有強勁正能量注入。
中方歡迎奧巴馬11月訪華
“我歡迎奧巴馬總統今年11月來北京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并訪華,也愿意繼續通過通信、通話等方式同他保持溝通。”10日下午,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克里、雅各布·盧等人,這是繼9日雙方會面后中國最高領導人連續第二天會見美方代表。習近平對中美雙方團隊的辛勤努力表示贊賞,希望雙方落實好會談成果,他還對中美雙方未來工作提出“加強溝通交流”、“促進合作”、“減少麻煩”三點期望,并表示,凡是有利于為兩國關系注入正能量的,都要做“加法”;反之,都要做“減法”。克里在會面中再次提出他9日已誠摯做出的表態:美方絕對無意遏制中國,無意同中國對抗、沖突。
10日,從戰略、經濟到人文交流,中美在多領域展開異常廣泛的交流,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稱,從海洋爭端、網絡安全、人民幣匯率到保護野生動物、促進人文交流,雙方談及的議題多達60項。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共同主持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期間,心情不錯的克里還為眾人彈奏了吉他。
下午3時,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國務委員楊潔篪作為中方會談代表與克里、雅各布·盧在人民大會堂上海廳共同出席記者會,并先后發言。汪洋表示,中美在經濟對話中達成近90項重要成果,內容包含加強宏觀經濟政策溝通與合作,加強金融領域合作。并表示同意爭取2014年就雙邊投資協定文本的核心問題和主要條款達成一致,并承諾2015年早期啟動負面清單談判。中方昨晚發布的消息稱,中美10日就戰略、經濟、人文三方面達成約300項合作成果,并發表3份聯合成果清單,為今年11月中美元首會晤打下良好基礎。
克里在發言中提及雙方都認同朝鮮半島無核化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并提及網絡安全問題,表示“網絡竊取傷害了我們的商業以及我們國家的競爭力,它給我們知識產權帶來的損害影響了創新與投資”。楊潔篪則表示,網絡安全是各國共同面臨的威脅與挑戰。楊潔篪還表示,中美雙方同意共同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和繁榮,加強就亞太事務的溝通和協調。同時強調中方將繼續堅定維護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同時始終致力于與直接當事方通過對話協商處理和解決有關分歧。
在中美本輪年度對話中,雙方在雙邊投資協定(BIT)方面取得的進展被外界視為一大亮點。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所所長達巍10日對《環球時報》說,BIT談判自2008年啟動迄今談了13輪,此次在文本談判諸多條款上達成一致,最艱難的負面清單(即列出哪些領域不對對方資本開放)啟動在即。“若BIT簽訂,中美經濟關系將往前邁一大步,其跨度僅次于中國加入WTO”。達巍說,BIT簽署后,中美間相互存在的企業進入對方市場受歧視的情況都會得到改善。
“1979年中美建交時,兩國年貿易額為25億美元,以之為起點,中美年度貿易額已飆升至龐大的5200億美元”,法新社說,在此背景下,克里10日在與中美兩國大企業高管共進早餐時表示,“中美聯手呈現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經濟同盟與貿易伙伴(關系),并且只會繼續增強”,“我們希望做得更好”。
“中美在分歧中接近”,德國全球新聞網10日說,直到中美年度對話開啟前,許多觀察家仍預測中美對抗,但新趨勢是,兩個超級大國間正在努力改善關系。雙方都談及尖銳分歧,但更關注于雙邊合作的積極議程,有些問題雖然沒有具體成果,但承諾繼續對話。美國《市場觀察》稱,當中美兩個大國準備開啟對話時,他們一點都不缺少可以爭吵的話題,從人民幣匯率到海洋爭端等,一些學者甚至認為中美關系出現“螺旋式下降”的惡化趨勢。但雙方在展示緊張的同時也讓人看到進步的潛力,起碼在經濟陣線上雙方達成諸多成果,克里和雅各布·盧也都向中國說了不少好話。英國《衛報》說,中美為對話設定了“溫和語調”,克里在對話開幕式上就表示,“我們決心選擇和平、繁榮與合作的道路。是的,(我們之間)有競爭,但沒有沖突”。
10日,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在例行記者會上被問及對戰略與經濟對話首日的情況如何評價。他表示,對話向世界釋放的最重要信息是,中美將堅持通過合作共同構建新型大國關系這一大方向。“相信本輪戰略與經濟對話必將為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注入強勁的正能量。”(駐美國、加拿大、日本、德國特約記者 蕭達木 陶短房 李珍 青木 記者 劉暢 劉洋 陳一 柳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