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問題在法國是個敏感話題,很多想法往往流傳很廣。不少民調顯示法國人的排外情緒在上升。其實這些想法體現了很多成見。《歐洲時報》8月12日總結報道這些成見,將其歸納為七點。
1.“法國移民大量增加”非事實
事實否認了這個成見。誠然,法國的移民和外國人比例30年來呈升勢,但談不上激增,近幾年并未加速。1982年在法國的5500萬人口中,有400萬移民(在國外生下來是外國人)和350萬外國人(在法國定居未入法籍)。2011年法國人口增至6500萬,其中移民540萬,外國人370萬。
30年來,移民占總人口的比例上升了1.2個百分點,外國人的比例略有下降。
2008年,三分之一的移民來自歐盟成員國,38%來自歐洲。42.5%來自非洲和馬格里布,14.2%來自亞洲,5.3%來自美洲或大洋洲。
2.“涌入歐洲的移民激增”夸張
這個成見也是夸張的。確實多年來歐洲是移民偏愛的目的地,全球各地的沖突戰亂促使避難者涌入歐洲大陸。2013年某些“公路”出現大量移民潮,特別是來自厄立特里亞和敘利亞的移民大批涌向意大利和馬耳他。但涌入其它國家的移民人數在減少。
如果看總數據,3年來歐洲可掌握的非法移民人數保持穩定。
3.“法國接待移民最多”非事實
這是第三個成見,即法國是移民偏愛的接待之鄉。這個看法也是錯的。與法國幅員相仿的國家,如德國、英國、意大利接待的移民都超過法國。
同樣,法國本土的外國人也比大多數歐洲鄰國少。從全球范圍看,在移民接待數排行榜上名列第80位,遠遠落在美國或眾多其它歐洲國家后面。
但法國在一件事上很突出,這就是移民子女(因此他們生下來就是法國人)比例較大。據國家統計及經濟研究所(Insee)提供的數字顯示,2008年,移民父親或母親或移民雙親的直系后代相當于650萬人,占人口的11%。其中300萬的雙親都是移民。
4.法國籍“賤賣了”看法不對
第四個成見是給外國人法國籍給得太容易。這個看法不對。今天批準入法國籍的人數少于2007年。
如果看1960年以來通過申請入籍的法國人在人口中的比例,從1962年上升2.8%到2011年猛增4.5%,今天的增幅很難與之相比。
5.“移民都是笨蛋窮光蛋”片面
不少人認為移民大量涌來是為了“領取補助金”。這是有關移民問題中經常遺忘的一點,就是移民的結構。人們忘了:雖然發放了大量居留證,但理由并不一樣。多數是發給外國留學生或家庭團聚者,只有極少數是因“人道”原因。
家庭團聚權是行政法院1978年認可的一項權利,但自那以來受到一系列限制。如外國人本人必須持有居留證或長期居留證,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去年的要求是對于一個兩口或三口之家起碼每月收入1128歐元。而這筆收入不能是最低生活保障金,須是工作收入。此外還有其它限制條件,特別是必須擁有住房或不能有多個配偶。
統經所2008年的一份調查顯示,到法國來的配偶幾年過后都會找工作,即使他們的失業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6.“外國人一到就享福利”片面
事實上,移民必須有合法身份才能享受福利補助。特別是積極互助收入(RSA),只有在法國定居五年以上的外國人才能享受。
但有些例外,主要是避難者,無國籍者(1.7萬人2013年因人道原因獲頒居留證)或單身母親。
非歐盟裔外國人領取RSA的比例從2004年到2011年無甚變化,從13.3%降至13.2%。
另一個例子是最低養老金(ASPA)。2012年享受ASPA的外國人比例是32%,2005年是30%。
7.“移民毀了公共財政”有爭議
總的說來,有關移民的言論往往只看成本,從不看移民的貢獻。
要用數字說明移民對公共財政造成的負擔或貢獻是極其復雜的。
2010年,經濟學家肖仁尼基受政府委托研究移民的成本,如今這項研究已成權威性依據。
雖然在家庭或住房補助金、失業金及積極互助收入的受益人中移民所占比例很大,但移民也繳納社會分攤金。
調查顯示,移民對國家預算的總體凈貢獻2005年是正值,約120億歐元。一個移民平均凈支付2250歐元,而法國當地人只交1500歐元略多。
研究估計支付給移民的各種補助金達684億歐元,而移民繳納的社會分攤金達720.26億歐元。當然也有研究人員不同意這種估計。
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CDE)做過一項比較,顯示大多數國家移民的稅務貢獻是零或正值,平均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0.3%。
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由于人口老化,歐洲國家和北美越來越有必要采用移民勞工。(實習記者 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