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對于這樣的廣告詞人們總是印象深刻。在這個變化的世界上,超越總不可避免。國際上知名品牌隕落的例子不在少數,曾經輝煌一時的大國暗淡失色也是常有之事。
剛結束的G20央行和財長會議最終沒能傳達出振奮人心的消息。早在2010年就提出的IMF份額和治理改革在這次會議上沒有取得任何進展,只是有更多的國家表達出失望之情。
英國《金融時報》的專欄作者非常悲觀,“必須進行國家、地區和全球改革”,否則全球經濟面臨不可持續的難題。
改革方向的確定其實并不難,難的是世界領導者推動改革的決心。
美國作為領導者并未表現出強烈的改革意愿,反而以不負責任的大國面目出現。幾乎所有改變均是金融危機蔓延逼迫的產物,這包括2008年G20特別峰會以及2010年出臺的IMF份額改革方案。
更可怕的病癥是“拖延”。G20財長、央行行長會議幾次通過決議“威脅”美國尋找“替代方案”,但是美國國會屢次反對立法批準IMF份額改革。
美國的如意算盤,是通過“拖延”來減緩中印等新興經濟體崛起對現存國際金融體系的沖擊。即使同意進行IMF份額改革,也是通過犧牲歐洲小國的投票份額來滿足新興經濟體改革的要求,而自己始終保持“一票否決”的地位不動搖。
已經不只是新興經濟體表達了抗議。不少歐洲人認為,美國濫用貨幣金融“特權”,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歐洲經濟困難。澳大利亞的主流媒體日前發文,認為美國錯得不輕。“感謝美國國會的小氣和壞脾氣,美國被超越了,現在比分:北京1,華盛頓0”。
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在美國國會的否決聲中變成泡影。但美式的“拖延”并不會保住自己世界領導者的皇冠,因循守舊、固步自封最終會被超越。
美國應該看到,隨著其他經濟體的發展,一家獨大的國際金融體系已不合時宜。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也可能正在進入一個力量更加平衡,更加注重互利雙贏但同時也是治理形勢十分復雜的“后美國時代”。
美國官員已經表現出酸溜溜的醋意,對新的金融機構產生的“一票否決權”表達了質疑,但這種以己度人的做法于增加自己的影響力毫無裨益。他們應該看到。亞投行的火爆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對“一言堂”的摒棄。
美國應該及早進行反思,否則被超越只是遲早之事,還有可能提前。(楊子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