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40年代后半期,日本出現了戰后嬰兒潮。此后,隨著經濟發展,避孕工具普及以及墮胎合法化,日本在上世紀60至70年代的經濟高速增長階段,生育率持續下降。1974年,第一次出現低于維持人口正常置換的總和生育率2.1個孩子的狀況。根據日本政府制定的標準,日本在1997年就已進入少子化社會。
1950年,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例不到5%,但在1970年超過了7%,成為聯合國標準下的老齡化社會。而戰后日本總人口于2005年首次出現自然減少。日本總務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3月1日,日本總人口同比減少22萬人,與2014年10月1日的統計數字相比,短短幾個月內又減少了17萬。
日本國土交通省2012年2月發表的一份報告則稱,如果日本人口照現有勢頭繼續減少,到2050年,總人口將降至9515萬人,其中近40%將在 65歲以上,而15-64歲人口只有4930萬人。一些學者的研究顯示,日本人口到2100年將進一步降至5000萬-6000萬人。
千葉大學名譽教授清水馨八郎指出:“現在日本國內問題中最為緊急的課題,是如何擺脫少子化。我對少子化感到危機,不單是經濟問題,長此以往,再過三四個世紀日本民族就接近零個人了。”
日本民主黨政府曾提出通過接納2000萬移民來解決老齡化問題,但是根據“J-CAST”公司2012年3月8日實施的一項調查顯示,有半數日本人堅決反對接收移民。
人口老齡化對日本的大國夢是一個心理挫折。有日本學者指出,隨著人口減少,日本應該追求成為荷蘭那樣的“中等國家”,而不再致力于成為大國。(記者 藍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