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這一發現被稱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實驗驗證中最后一塊缺失的“拼圖”。
投資動輒數十億、耗時多年的基礎學科研究,到底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俊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基礎研究關乎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只有發現世界運行的規律,才能慢慢轉化成應用研究。基礎研究的成果可能需要50年到100年才能應用到老百姓的生活中,但如果不去研究,科學是無法進步的。2012年,曹俊負責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中微子的第三種震蕩模式,這個成果入選當年美國《科學》雜志評選的世界十大科學突破。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茍利軍給記者舉例道:“廣義相對論剛提出來的時候,誰也不知道它有什么用,但現在日常生活中,它的運用非常廣泛,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導航。根據廣義相對論,地面和衛星所處高度的時間流逝是不一樣的,如果沒有把這個誤差計入,那么我們就會被導航到離目的地很遠的另一個地方。再比如,互聯網是為了解決歐洲大型粒子對撞機分享數據時的傳輸問題,才被科學家們發明出來的,并不直接出自應用領域。”李淼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引力波的研究對測量地球礦藏及水資源分布等有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此外還能極大地推動激光物理和航天技術等發展。“中國要做強國,在基礎物理和航天方面一定要加大發展力度。”李淼這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