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山素季再度“完勝”后的新命題
文/宋清潤
發于2020.11.30總第974期《中國新聞周刊》
11月8日,昂山素季領導的現執政黨——緬甸全國民主聯盟(以下簡稱“民盟”)在五年一次的大選中再度取得壓倒性勝利,進一步夯實了組建一黨政府的基礎。這樣的結果,也超出了選前緬甸內外輿論認為民盟有可能只是“險勝”的預期。
民盟的又一次“完勝”,看似意外,卻在情理之中,因為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民盟主席昂山素季的個人魅力和影響力。但面對一個緬甸人自稱有“16000個難題的國家”,再加上緬甸新冠疫情瀕臨失控對經濟與社會發展帶來的巨大沖擊,昂山素季和民盟在未來五年的首要任務是確保不再因民生問題而引發社會危機乃至政治動蕩。
“素媽媽”的又一次壓倒性勝利
當地時間11月14日晚,緬甸聯邦選舉委員會公布8日結束投票的大選最終結果。在聯邦議會476個民選議席中,民盟贏得396席,占比超過83%,其中人民院258席,民族院138席,議席總數較上次大選時還多6個。在聯邦議會兩院總計664個席位(其中25%席位是非選舉的軍人議員,還有少量選區因安全等原因延遲投票)中,占比也達到60%。而在已確定的省邦議會600余個席位中,民盟獲得524個。累計起來,民盟共獲得聯邦與省邦民選議席中的920席,較五年前多出了34席。
相較而言,第二大黨聯邦鞏固與發展黨(以下簡稱“鞏發黨”)僅獲33個民選聯邦議席(比上屆大選少9個),即便加上同陣營的軍人議席,一共也僅占聯邦議會席位的30%。除上述主要代表緬族利益的兩大政黨外,其他緬族小黨議席更“少得可憐”,甚至“顆粒無收”,而11個少數民族政黨加在一起也僅獲47個聯邦議席。
其實,在大選前,民盟也不太自信,還想方設法擴大席位優勢。一些緬甸內外人士在選前曾預估認為,民盟在2020年大選中或“艱難取勝”,議席或比上次大選少,選后可能被迫組建多黨聯合政府,原因是昂山素季領導的民盟政府過去五年在經濟、民族和解領域的政績并不“亮眼”。而目前的新冠疫情失控,有可能使得民盟支持者甚多的仰光、曼德勒等大城市投票率低。
但這樣的選前預測,顯然低估了昂山素季的個人魅力和政治影響力。昂山素季是緬甸“國父”昂山將軍之女,長期被視為能“掌舵”緬甸的不二人選。1988年,昂山素季被推舉為反軍政府示威領導人,此后成為緬甸“民主象征”。昂山素季的親和力和號召力無人能比,“素媽媽”是緬甸民眾對她的親切稱呼。
五年前,昂山素季領導民盟贏得大選,緬甸政治轉型進程和方向終于由民心所向之人來領導,令多數民眾倍感欣慰。今年大選中,昂山素季和民盟的支持者冒著疫情風險去投票,就是要繼續捍衛緬甸政治轉型的這一成果。而從1988年至2015年大選結果出爐前,緬甸的核心政治問題和各派斗爭焦點始終是:是由軍人及其政黨,還是由昂山素季及其領導的民盟來執政并領導國家政治轉型?
2016年3月民盟政府上臺后至今,昂山素季因其亡夫、兒子是英國國籍而無法出任總統,卻身兼國務資政、總統府部長、外長等要職,不是總統勝似總統,成為民盟政府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從軍人手中接過政權,取代軍人來領導緬甸政治轉型進程。
今年的大選結果,就是對昂山素季“掌舵”緬甸五年來政績的最大肯定。昂山素季和民盟此前多年尤其是過去5年執政時期的艱苦奮斗和付出的巨大犧牲,則是其再度蟬聯執政的深層原因。
在政治上,昂山素季領導緬甸政治轉型是眾望所歸。更難能可貴的是,昂山素季和民盟經過長期政治歷練后,政治上愈發成熟,手腕愈發老練。在贏得1990年大選后,民盟部分人寄望于在掌權后“審判軍人”,導致軍人拒絕交權并長期軟禁昂山素季和打壓民盟。民盟贏得2015年大選后,昂山素季強調其和軍人感情深厚,因為其父昂山將軍是緬甸現代軍隊締造者。民盟高層也說,會原諒軍人。這就確保軍人放心交權給民盟。
民盟執政后,與軍方既合作又斗爭,卻斗而不破,使軍人無理由發動政變。同時,由于昂山素季領導民盟巧妙與軍人博弈,鞏固和擴大了支持者群體。
另一方面,民盟政府執政前4年(2016至2019年),緬甸年均經濟增長率約6%,雖然比前鞏發黨政府時期約低1%,數據上并不亮眼,但相比以往鞏發黨政府“說得多、做得少”的情況,民盟政府在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政策舉措更務實、更注重細節、更接地氣,讓經濟發展成果對民眾而言有更多可及性和獲得感。比如,政府重視新建電廠來緩解缺電,提高農田補助,增加農業貸款,把手機話費稅用于教育,關注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提升民眾就業技能和脫貧致富能力,注重新建或修繕村鎮、社區道路,注重改善民眾公共生活空間。一些偏遠鄉村百姓認為,鞏發黨政府以前承諾修路卻未實施,但民盟政府真將路修好了。而且,據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預估數據,今年緬甸經濟增長率或在2%左右,在東南亞多國經濟負增長的情況下已屬難得。
個人光環下的“后遺癥”
昂山素季和民盟如今可謂是得民心者得“天下”。2021年3月30日后,等待民盟政府的是又一個5年執政周期。今年大選結果出爐后,民盟高層表示,新政府高級官員將由“昂山素季親自選定”,這將進一步鞏固昂山素季在新政府中“實際最高領導人”的地位。未來,昂山素季領導的民盟政府將會有更大施政空間,將會更穩固地掌控緬甸政治轉型進程和方向。
但另一方面,新政府成立后,昂山素季仍將面對諸多新舊挑戰,特別是在解決歷史遺留的民族宗教沖突問題方面,撣邦、克欽邦、欽邦、若開邦、克倫邦等部分地區的武裝沖突仍然頻發,難民流散等問題仍較嚴重。而緬甸民眾也深知,這些問題不是昂山素季主政時期才有的,而是歷史積弊所致,要給她更多時間去處理。
昂山素季以及民盟新政府當前面臨的最直接挑戰是面對新冠疫情帶來的沖擊,確保不再因民生問題而引發社會危機乃至政治動蕩。歷史上,在1988年和2007年,緬甸兩次因經濟民生問題而陷入大規模沖突。
整體而言,緬甸醫療衛生條件差,加之南亞疫情輸入嚴重,新冠疫情幾乎失控,其引發的經濟社會危機恐在明年大爆發。截至11月23日,在5000多萬人口的緬甸,新冠確診病例累計已超8萬。尤其是,大選投票率高產生的“后遺癥”爆發,多地選民和選舉工作人員“中招”,緬甸近幾天每天新增確診病例最高時近1400人。緬甸工商聯合總會主席吳佐敏溫表示,受疫情影響,緬甸制造業、酒店與旅游業、進出口、批發零售等領域均遭重擊,經濟將持續衰退,失業人數日增。
長遠一些來看,昂山素季和民盟將在一段時期內繼續絕對主導政治資源,但是否會釀成物極必反的局面?那些被長期邊緣化的政治派別會否采取極端方式來制衡或報復民盟及其成員?這種擔憂并非杞人憂天。
在此次大選中,來自87個政黨的候選人以及獨立候選人共5600多人參選,但在民盟大勝情況下,其他多數政黨和候選人鎩羽而歸,未來將長期得不到多少政治收益。盡管民盟大選后也釋放出合作善意,但不管是緬族政黨還是少數民族政黨,對大選結果的失望、不滿乃至憤怒還是頻頻發泄出來。比如,主要代表緬族的鞏發黨惱羞成怒,舉報選舉舞弊并要求重新舉行大選,未獲滿足,緬族內部政治矛盾被激化;此次大選中被取消或延遲投票的主要是少數民族地區,一些少數民族政黨在大選后新組建的議會和政府中更沒有多少影響力了,但多個少數民族擁有武裝,他們在合法途徑無法實現利益訴求情況之下,或會采取更多武力方式抗爭,激化緬族與少數民族矛盾。
11月21日,民族院當選議員、民盟黨員吳太佐慘遭槍殺,這是前兩次大選后未曾有過的惡性事件。民盟稱,“尚不清楚當選議員為何被殺,(但)認為兇手抱著極強的政治目的”。因為,與吳太佐同時競選該選區議員職位的還有鞏發黨、聯邦改善黨、撣族民主聯盟、德昂(帕朗)民族黨、民主團結黨等政黨代表。因此,如何緩解政治矛盾,避免發生更多的“政治仇殺”而激化政治、民族和宗教矛盾,避免因為沖突產生的難民等問題而持續面臨西方高壓,也是昂山素季領導的新政府必須重視的課題。否則,如果緬甸發生失控危機,依據憲法,軍人可接管政權。
此外,昂山素季還面臨著自身的年齡挑戰。自從1988年參政以來,昂山素季帶領民盟歷經艱難曲折,終于從在野黨成為具有絕對優勢的長期執政黨,她個人為緬甸政治發展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犧牲是有目共睹的,其所帶來的民意支持也是巨大的,這也是民盟目前最大的政治資產。如果昂山素季身體健康,她仍將繼續長期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繼續領導緬甸轉型與發展。但是,2021年3月民盟新一屆政府上臺時,昂山素季就將近76歲,到2026年3月民盟新政府任期屆滿時她將接近81歲。盡管昂山素季有著他人無可比擬的魅力和影響力,但民盟最近幾年也不得不考慮如何去選好昂山素季接班人,讓其能協助昂山素季領導民盟穩固政治地位,以及為緬甸接下來的政治轉型與和平發展夯實基礎。
(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亞洲學院副教授、中國(昆明)南亞東南亞研究院泰國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中國新聞周刊》2020年第44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