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機是全球性的》、《如何喂飽世界》,美國《外交政策》近期刊登的兩篇文章標題,道出了全球面臨的雙重危機:能源危機與糧食危機。而目前,無論是石油天然氣通道還是糧食運輸通道,都面臨巨大的壓力。
7月2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再次下調了2022和2023年的經濟增長預期。
“糧道”與油氣運輸之路能否實現通暢,成為關鍵的一環。
俄軍打擊烏軍事倉庫 俄稱此舉不會影響糧食運輸啟動
7月23日,俄羅斯軍方用兩枚“口徑”巡航導彈,精確打擊了烏克蘭敖德薩港一處用于存放導彈的軍事倉庫。
俄羅斯外長 拉夫羅夫:被高精度打擊命中的目標位于敖德薩港的一個獨立部分,也就是所謂的軍事部分,這些目標是烏克蘭武裝部隊的一艘軍艦以及一個彈藥庫。(美國的)魚叉反艦導彈前不久被交付到那里,對俄羅斯黑海艦隊構成威脅。
被摧毀的魚叉反艦導彈,由美國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研制,是美國海空軍現役最主要的反艦武器之一,可以從飛機、各類水面軍艦以及潛艇上發射。
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宣稱,這批美制導彈是不久前運抵敖德薩港的。
贊比亞前商貿工部部長 西欽加:任何國家向烏克蘭提供武器都將會導致沖突進一步升級,而不會讓沖突得到妥善解決。
6月15日,白宮宣布向烏克蘭提供價值1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其中就包括兩套岸基“魚叉”反艦導彈系統。
兩天后,6月17日,俄羅斯拖船“斯帕薩特爾·瓦西里·別赫”號在向蛇島運送武器和人員時被“魚叉”導彈摧毀。
據報道,該船當時攜帶有一套“托爾-M2MK”防空導彈系統。
6月30日,俄軍宣布撤出蛇島,為維護“糧食供應線”釋放善意。
在《華爾街日報》看來,“魚叉”導彈是烏克蘭一直想要的裝備類型。既威脅到俄黑海艦隊,也威脅到過往的運糧船隊。這是俄方難以忍受的。
巴西圣保羅州立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 皮埃爾:無論是在烏克蘭部署導彈還是烏克蘭加入北約,都已經成為現實威脅,對于像俄羅斯這樣的主權國家來說都是不可接受的。
當時,俄軍事專家德米特里·博爾堅科夫就指出,俄情報部門必須找出這些“魚叉”的藏身之地。
克里姆林宮發言人 佩斯科夫:這(打擊導彈倉庫)與履行協議和出口糧食所涉及的基礎設施沒有任何關系,所以這不會、也不應該對糧食運輸的啟動有任何影響。
黑海糧食外運聯合協調中心正式啟動 但風險仍存
7月27日,黑海糧食外運聯合協調中心在土耳其伊斯蘭布爾正式啟動。
土耳其國防部長 阿卡爾:聯合協調中心將對相關商業運糧船進行注冊與監控,并通過衛星、互聯網和其他通信手段,從技術上監控運糧船的航線。
聯合協調中心設在土耳其國防大學萊文特校區內,由土耳其、俄羅斯、烏克蘭和聯合國各派5名代表組成,各方在聯合協調中心分別擁有一間獨立辦公室,另外還設有一個操作中心供各方共同監督運糧船的糧食裝卸、武器排查、航運路線等。
根據協議,烏克蘭將在港口進行排雷,放行運糧船進入公海;俄羅斯、土耳其以及另一名待定者護送運糧船駛往博斯普魯斯海峽。美聯社分析稱,根據協議,滯留港口的2000多萬噸糧食需在4個月內運出,這意味著每天預計有四至五艘大型貨輪運糧出港。目前,三個相關港口已經在著手裝卸谷物及相關貨物。據半島電視臺29日報道,聯合國預計,第一批運糧船最早將于本周離開烏克蘭港口。
記者:首批運糧船何時會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
聯合國駐聯合協調中心臨時代表 肯尼:我無法推測,相信會很快。
與此同時,不確定性同樣存在。
今年5月,一顆水雷被沖到敖德薩的海岸上,烏克蘭士兵趕緊采取措施,以防止爆炸。
在敖德薩、奧恰科夫、切爾諾莫爾斯克等港口入口處,烏克蘭軍方安置了數百枚這樣的水雷,俄羅斯聯邦安全局注意到,受暴風雨影響,一些錨雷目前已經脫離了雷索并隨波逐流,對過往船只乃至周邊國家造成不小的風險。
1988年,美國導彈護衛艦“羅伯茨號”在波斯灣海域不小心觸碰到一枚水雷,遭到重創,維修耗時達6個月,耗資近9000萬美元。
據羅馬尼亞安全部隊稱,已經有漁民在羅馬尼亞海岸發現浮動的水雷。
為此,羅馬尼亞聯合土耳其海軍,進行了聯合排雷行動。
土耳其前海軍少將 亞伊茨:聯合國應該對烏克蘭提出質疑,雖然土耳其有很強的排雷能力,但這(烏克蘭放任不管)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敖德薩的沙灘上拉起了屏障網,阻斷人們下海游泳的道路,但附近的漁民為了生計不得不鋌而走險。
漁民 沙欣:如果你沒看到水雷,一旦爆炸你就完了,只要輕微接觸就可能引爆,現在夜間捕魚已經被禁止。
俄烏糧食出口遇阻
目前,烏克蘭通過鐵路、公路和多瑙河航運,先把糧食運送至波蘭、羅馬尼亞等周邊國家,繼而出口到更多國家。然而,與黑海航運相比,這些運輸方式運力差距明顯。
用這樣的大卡車把糧食運到鄰國波蘭要花上十幾天,而且途中費用高昂。
盡管如此,烏克蘭和波蘭邊境仍然大排長龍,司機通常要排隊長達七天。
烏克蘭卡車司機 弗拉基米爾:車道太少了,所以我們總是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已經在這里兩天了,這不算什么。
烏克蘭的火車軌道采用俄式的1.52米軌距,比大多數歐洲國家1.435米的軌距稍寬一些,這一點差異就導致所有貨物都需要在中轉站進行轉移工作,這種額外工作成本讓鐵路運糧變得又貴又耗時。
波蘭鐵路工作人員 杜布凱維奇:我們24小時都在工作。
在多瑙河水域,大約100艘商船排隊等待進入港口,河港只能接納船體較小的船只。
羅馬尼亞海岸警衛隊成員:我從來沒見過這么多船只來到這里,100多艘船在等待,這超出了羅馬尼亞的能力范圍,問題的關鍵在于烏克蘭港口容量不足。
在烏克蘭國內,正值小麥收割季。
烏克蘭農民 拉扎連科:這片糧食都是用于出口的,烏克蘭國內消耗不了這么多糧食。
烏克蘭糧倉管理者 皮尼亞茲:我們有6000噸糧食儲存在這里,到了下個豐收季,我們要把麥子堆到哪里?
俄羅斯,這個全球最大小麥出口國,近期的出口也遭遇阻礙。
由于美歐對俄施加制裁,俄羅斯大型貨船短缺。據俄外長拉夫羅夫稱,俄羅斯船只被禁止前往地中海港口,而外國船只也被禁止前往俄羅斯港口運輸食物和其他貨物。
西方制裁加劇非洲糧食安全風險
根據非洲開發銀行公布的數據,俄羅斯和烏克蘭往年會供應非洲40%以上的小麥。
但如今,西方制裁加劇了非洲的糧食安全風險。
肯尼亞民眾 納庫詹:我們很饑餓,因為什么吃的都沒有,只能吃野生漿果,沒有家畜,什么都沒有,我們依靠生長漿果的樹木為生,這就是我們的食物。
俄烏沖突以來,非洲糧食短缺了3000萬噸,整個非洲大陸的糧食價格上漲了約40%。
在分析人士看來,要想恢復糧食供應鏈,美西方就不能“攪局”。
肯尼亞國際問題專家 木內內:俄烏沖突給全球帶來混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是罪魁禍首,俄羅斯或烏克蘭的糧食無法運輸到世界其他地區,造成了目前部分地區的糧食短缺。
俄外長非洲行:西方國家要求“孤立” 非洲國家卻熱烈歡迎
7月23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開啟非洲之行,此前一天俄烏雙方剛剛達成糧食出口協議。
“伙計們,我聽說你們被禁止給我拍照。”
此言一出引來陣陣笑聲。
拉夫羅夫所指的是他在臨行前看到的一份來自阿盟的文件,其中提到一項來自美、法、德、英以及歐盟代表對阿盟提出的倡議。該倡議特別強調:不應與俄方簽署任何文件,不應與俄方代表合影。
據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透露,在拉夫羅夫此次非洲行前夕,美國外交官提前前往非洲多國,挨個要求這些國家的官員不要與拉夫羅夫合影,以營造俄被孤立的假象。
據《紐約時報》透露,西方外交官還私下游說埃及政府“不要給俄外長過于熱情的接待”。
然而現實情況是: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不禁尷尬地對西方媒體抱怨:“多報道我,別報道拉夫羅夫!”
埃及,世界上進口小麥最多的國家之一,目前該國小麥進口成本已從每噸130美元升至500美元以上。
俄羅斯外長 拉夫羅夫:烏克蘭的局勢確實對糧食市場產生了額外的負面影響,但這并不是因為俄羅斯的特別軍事行動,而是因為西方不恰當的反應,西方宣布制裁破壞了糧食供應鏈。
拉夫羅夫承諾,俄羅斯農產品出口商將全力滿足訂單。
然而,由于烏克蘭在港口附近水域埋設水雷,導致約70艘外國船只被困。
其中一艘本應向埃及運送糧食的船只,卻像人質一樣,被水雷困在烏克蘭港口。
——俄羅斯外長 拉夫羅夫
烏干達總統穆塞韋尼,一直被看作是非洲反對西方殖民主義的標志性人物。
烏干達總統 穆塞韋尼:每當問題出現,總有人希望我們采取反俄立場,我們會說,在過去100年里是他們(俄羅斯)和我們站在一起,而不是你們(西方),我們怎么能反對他們(俄羅斯)?
在剛果(布),該國外長加科索用俄語迎接拉夫羅夫,并用俄語向記者講述自己在列寧格勒日丹諾夫大學留學的經歷,他表示,學習俄語現在在剛果(布)很流行。
與此同時,一場“外交競賽”也在悄然進行。
7月24日,美國非洲之角問題特使邁克·哈默(Mike Hammer)前往埃及、阿聯酋和埃塞俄比亞進行會談。7月25日,法國總統馬克龍也前往西非三國。
實際上,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大多數非洲國家都避免選邊站隊。
今年3月,聯合國舉行投票譴責俄羅斯,17個非洲國家投了棄權票。
肯尼亞美國國際大學非洲公共政策專家 恩德戈瓦:(非洲國家)知道自己一直是外國勢力干涉本國事務的受害者,政權更迭在非洲發生,很多都是西方在慫恿。
俄歐之間的“氣路”再次收緊
相較于有望恢復的“糧道”,俄歐之間的“氣路”再次收緊。
本周,“北溪-1”天然氣管道的輸氣量再次減半,而被西方以制裁為由扣押的渦輪機仍未全數歸還。
這讓歐洲遇難題:“這個冬天怎么過?”
法國巴黎的跑酷少年又有了新玩法。在深夜關掉香榭麗舍大街上的燈牌,“滅燈俠”收獲不少網友點贊。
跑酷炫技背后,是歐洲愈演愈烈的能源危機。
7月27日,由于一臺渦輪機需要技術維護,俄羅斯“北溪-1”天然氣管道對歐洲的輸氣量再次減半,降至滿負荷狀態的20%,約為每日3300萬立方米。
據俄《生意人報》稱,按照技術要求,波爾托瓦亞壓氣站應當有5臺渦輪機處于工作狀態、1臺渦輪機處于備熱狀態,才能達到最大供氣量,而目前僅有一臺渦輪機處于正常工作狀態。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副總裁 馬爾科洛夫:去年12月,西門子073號渦輪機被送到加拿大的一家工廠進行維修,我們預計今年5月可以將其取回,但這臺渦輪機至今沒有被送回俄羅斯。由于西方的反俄制裁,在未經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同意的情況下,這臺渦輪機不是從加拿大送回俄羅斯,而是被運往了德國。
正是由于西方未按時歸還渦輪機,波爾托瓦亞壓氣站無法進行輪換檢修,導致“北溪-1”無法對德正常輸氣,歐洲天然氣期貨價格也在本周飆升至創紀錄的每兆瓦時223.85歐元。
7月27日,德國呂根島的七位市長對州政府和聯邦政府致聯名信,提議啟動“北溪-2”管道以確保天然氣供給。
俄羅斯外長 拉夫羅夫:談到“北溪-2”,它早已準備好緩解當前局勢并滿足歐洲的能源需求,目前它純粹是因為政治原因而保持關閉。
歐洲多國為過冬擔憂 甚至重啟煤電項目
歐洲今年的取暖季從10月1日開始,而眼下多國已經開始為過冬擔憂。
7月29日,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在發布會上專門穿了一件開領襯衫。
西班牙首相 桑切斯:如果沒有必要,不要打領帶,這樣我們可以節省能源,這在我們國家是非常必要的。
德國科隆一棟公寓樓為了節能關閉了加熱鍋爐,引起一位86歲老奶奶家人的擔憂。
科隆市民 阿卡米斯:她需要溫暖,特別是在冬季,因為她的年紀大了。
科隆的室外游泳池也停止了加注熱水。
科隆市民 梅辛格:我喜歡冷,我很高興,但我知道很多人不會感到高興。
目前,德國已啟動了天然氣應急方案的第二級“警報”級別。
德國經濟研究所能源專家克勞迪婭·肯弗特(Claudia Kemfert)警告,從今年冬天開始,私人消費者可能將要面臨高達400%的天然氣價格漲幅。
德國綠黨,中間偏左的環境保護主義政黨,主張反對核能。
7月25日,來自綠黨的德國巴符州州長克雷奇曼被主持人提問,是否會繼續拒絕延長核電壽命時,一連說了十幾個“不”。
連最頑固的綠黨都無法在核能問題上繼續保持強硬態度,德國這一次是真的被能源掐住了脖子。
為保障能源供應,7月21日,德國宣布新的一攬子能源安全計劃,其中包括重啟褐煤發電,并暫緩了多處煤炭發電廠原定的關閉計劃。
近期,歐洲多國也紛紛宣布重啟已廢棄的煤電項目,這在國際上引發了不少爭議。
歐盟有意放松對自己的標準,但又不放松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碳排放要求,這是典型的“雙標”。
——尼日利亞阿布賈大學政治學教授 謝里夫·加利
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直言,對俄制裁沒有奏效,歐洲國家卻正在“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崩塌”。 此前,他還表示歐盟對俄制裁猶如“朝自己的肺部開了一槍”。
歐盟為自救達成一份“節氣”方案
歐盟能源專員 西姆森:早上好,我們今天將討論歐盟為即將到來的冬季所做的準備。
7月26日,歐盟成員國就一項“節氣”方案達成共識,同意在今年8月1日至明年3月31日期間,各成員國在自愿的基礎上將天然氣使用量減少15%。但在天然氣供應短缺的緊急情況下,歐盟有權強制實施該計劃。
德國經濟部長 哈貝克:15%是通過計算得出的,基于俄羅斯對歐洲減少的供氣量。
不過這其實是一份“縮水版”方案。最初的方案是歐盟委員會在7月20日公布的,提議通過“一刀切”的方式,讓各成員國節氣15%。由于涉及各國具體利益,方案遭到西班牙、馬耳他、波蘭等多個成員國明確反對。
于是,“縮水版”方案增加了許多豁免和例外條款。比如,與其他成員國的天然氣網絡沒有互連的成員國可以被免除強制“節氣”。歐盟對此解釋稱,因為即使這些國家削減了天然氣使用量,也無法將節余的天然氣輸送給其他成員國。
美國對俄制裁遭反噬 經濟前景悲觀
亮起“紅燈”的不僅是歐洲。
7月28日,美國商務部發布數據顯示,美國經濟連續第二個季度萎縮,多方分析認為,美國經濟陷入“技術性衰退”。
美聯儲主席 鮑威爾:我不認為美國目前正處于衰退,原因是有太多經濟領域表現良好。
但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2022年和2023年美國經濟增長預期,分別下調至2.3%和1.0%。這是近期IMF第二次下調這一預期,其認為,美國經濟增長前景惡化。
而白宮經濟顧問布萊恩·迪斯則在和糧食短缺國家對比的論調中“說漏了嘴”。
白宮經濟顧問 布萊恩·迪斯:我認為(與其他經濟體相比),我們的經濟在面臨各種挑戰時更具有韌性,比如在糧食方面,美國是農業產品的凈出口國,顯然糧食價格高漲對美國人的打擊非常嚴重,但某種程度上這與那些面臨饑荒的國家不同。
事實上,美國的三大糧食巨頭和石油公司都在全球糧食和石油危機中賺得盆滿缽滿。
但美國普通老百姓卻在這輪“拜登衰退”中遭了殃。
美國經濟咨商局發布的報告顯示,美國7月消費者信心指數跌至95.7,成為連續下降的第三個月,跌至2021年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美聯儲近日公布的褐皮書也指出,物價全面飆漲,侵蝕了美國民眾的可支配收入。
美國國會參議員 沃倫:事實上,就在幾周前,我在一場聽證會上向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發問,提高利率能幫助抑制油價嗎?他說不能。
最近,美國油價雖有所下跌,但仍比一年前高約46%。就連美國政府官員也承認,油價下跌不足以抵消租金和房價的快速上漲。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注意到,面對衰退,美國一些商家為降低成本已經出現“縮水式通脹”。
一小盒舒潔紙巾幾個月前還是65張,現在已經變成60張;一卷柔軟天使的廁紙以前是425張,現在縮水到了320張;艾禾美的一款清潔用品凈重減少了10%。
美國電視節目《每日秀》主持人:生產商悄悄縮小了商品尺寸,但你還付那么多錢,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了,對嗎?那天你買了一大包薯片,每個人都能分享,最近你打開了那包薯片,而里面只有一片,撐起了整個包裝袋。
在分析人士看來,美國企圖通過經濟制裁掐住“對手”的脖子,然而制裁不僅阻斷了“糧道”與“氣路”,不斷推高全球大宗產品價格,而且極大地限制了國內的生產和消費能力,到最后反而是自己吞下經濟惡果。
美國經濟研究所所長 威廉·魯格:這是典型的美國政策,美國政府鼓吹這些制裁政策能為美國納稅人和全球帶來好處,但實際上卻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糧道”與“氣路”成為關乎國際關系走勢的關鍵因素
英國《金融時報》注意到,在歐美政客為國家權力、軍事安全等“高政治”話題爭論不休的同時,糧食和能源這些關乎民生的“低政治”議題,也許會成為決定今后國際關系走向的關鍵因素。
因為一旦“糧道”與“氣路”受阻,相關國家的經濟必然會受到巨大的影響。
而對于民眾“反精英情緒”已經越來越猛烈的西方國家來說,“民生才是最大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