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緣沖突加劇、通貨膨脹急劇上升、金融流動性收緊等因素給全球經濟帶來很大挑戰。在此背景下,疊加外部投資疲軟、貿易失衡等因素,撒哈拉以南非洲食品和能源價格飆升,公共債務和通脹狀況達到了幾十年來前所未有的水平。未來,該地區政策應優先關注四個方面:保障糧食安全、重新定位貨幣政策、在更困難融資條件下鞏固財政、為可持續和綠色增長創造條件。
10月27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發布了最新版《撒哈拉以南非洲經濟前景》報告。報告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今年GDP預計增長3.6%、明年預計增長3.7%。
報告稱,今年非洲法郎區GDP增速預計為4.5%、通脹率6.1%,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分別為3.6%和16.6%,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分別為6.4%和20.1%,而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分別為4.5%和12.1%。從資源稟賦條件看,預計2022年該地區石油出口國將實現3.3%的經濟增長,其他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將達3.1%。從國家看,預計今年塞舌爾經濟增長將達10.9%,排名第一;從通脹狀況看,預計今年津巴布韋通脹率將達284.9%,居首位。
全球地緣沖突加劇、通貨膨脹急劇上升、金融流動性收緊等因素給全球經濟帶來很大挑戰。報告稱,在此背景下,疊加外部投資疲軟、貿易失衡等因素,撒哈拉以南非洲食品和能源價格飆升,公共債務和通脹狀況達到了幾十年來前所未有的水平。預計今年該地區預算赤字(捐贈計算在內)占GDP比例將達4.5%、公共債務占GDP比例達55.5%。報告認為,在公共債務方面,該地區債務水平已接近2000年初的水平,一些國家長期低成本的多邊債務被較高成本的私人基金所取代,導致償債成本上升和再融資風險加劇。在該地區35個低收入國家中,有19個國家負債過多或負債風險較高。
隨著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收緊,該地區資本流動加大。報告稱,今年上半年該地區資本外流與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或者2015年大宗商品價格沖擊時期所觀察到的資本外流規模相當,加納、馬拉維和塞拉利昂貨幣貶值幅度最大;烏克蘭危機導致小麥價格幾乎翻番,給該地區國家貿易條件帶來不同程度影響。例如,石油出口國預計今年貿易條件將改善約16%,自然資源匱乏國家的貿易條件將惡化約4.5%;而對于大宗商品出口國和進口國來說,國際價格影響國民經濟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大。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物價上漲反映了全球趨勢,通貨膨脹比預期增長更快、更持久,生活費用增加嚴重擠壓收入結余。
報告指出,面對這些挑戰,該地區經濟政策的回旋空間越來越小,應當優先采取四大舉措:
一是保障糧食安全。鑒于疫情和烏克蘭危機、一些域內國家安全局勢、非洲之角的四季干旱,以及安哥拉、馬達加斯加遭遇氣候沖擊等因素,預計到2022年底將有1.23億人(占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的12%)面臨嚴重糧食短缺。報告建議,在生產上加大投入,在政策方面,最好是通過定向現金轉移或加強當地社會保障網保護最弱勢群體,一改當前多國采取的多種短期支助措施所造成的市場嚴重扭曲,如降低食品或燃料稅(馬拉維、尼日爾、塞內加爾、津巴布韋)、引入新補貼機制(肯尼亞、塞內加爾、贊比亞)、實行價格管控(貝寧、科特迪瓦)、向主要農產品進口商提供貸款(塞拉利昂)、簽訂糧食必需品進口協議(埃塞俄比亞)。但只有少數國家采取了有針對性的現金或實物轉移支付。
二是重新定位貨幣政策。當前該地區國家通貨膨脹中值約為9%,但這種通脹主要是由于食品、能源價格或匯率波動等外來因素所致,而其他貿易品價格大多保持相對穩定。因此各國應謹慎采取緊縮貨幣政策,保持貨幣信譽是優先目標,密切監測通貨膨脹發展和可能出現的第二輪效應,因為一旦高通脹預期牢固確立,降低通脹的代價通常要高得多。報告建議各國制定適合自己的戰略,貨幣和財政政策應與外匯儲備水平和保持固定匯率的可信性相一致。
三是在更困難融資條件下鞏固財政。十多年來,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公共債務一直穩步上升。經過努力,到2022年底平均債務將降至約55%。但目前該地區仍有約三分之一國家公共債務超過GDP的70%。根據預測,未來幾年,本已很高的利息支出占財政收入的比例更會增加,在某些國家可能會超過50%。為此,各國需要繼續整頓財政,通過增加收入、優先支出,提高公共支出效率。鑒于未來借款狀況不確定性,需要實施中期戰略:使資金來源多樣化,特別是通過債券市場;溝通市場,提高投資者信心,制定國內外債務發行計劃;科學預測債務再融資需求和風險。
四是為可持續和綠色增長創造條件。能源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經濟增長的根本障礙,其中新能源代表未來發展方向。該地區國家應通過諸如混合融資、擔保和信用增強等手段,憑借政府補貼措施,重新平衡激勵措施,依賴更具效率的創新和私營部門活動的增長模式,積極尋求與發展伙伴的創新方案。
經濟日報
宋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