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大馬士革10月5日電 中東戰地手記|顛沛流離,何處是吾鄉
新華社記者冀澤
在敘利亞與黎巴嫩邊境最繁忙的佳迪達·亞布斯陸路口岸,新華社記者看到大批等待入境敘利亞的民眾和車輛。入境大廳擁擠不堪,門外的臺階上坐滿焦急等候的人員,恐懼和疲憊幾乎寫在每個人臉上。為了加快通關速度,對面的出境大廳也同時辦理入境業務。
盡管如此,涌入口岸的民眾還是源源不斷。不少人扶老攜幼,舉家逃離戰火。一些少年肩扛比本人還高的麻袋緩慢前行,行囊中塞滿家用物品,甚至還有一些三四歲的兒童都手提肩背兩三個包裹負重前行。不時有衣物散落地上,人群中不時傳來孩童的啼哭聲。
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的沖突近日驟然升級,致使黎巴嫩有超過10萬民眾進入鄰國敘利亞避難。日前,在獲得敘政府和軍方批準后,新華社記者作為唯一的外國記者,探訪敘黎邊境多個口岸及庇護所。
敘利亞和聯合國人道主義機構在口岸為入境人員提供必要食品和醫療救護。聯合國難民署駐敘利亞代表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自9月24日起有大量人員入境,短短一周時間,就有超過10萬人為躲避戰火從黎巴嫩進入敘利亞,其中至少六成是敘利亞人。他們大多曾為躲避敘內戰而逃往黎巴嫩,如今卻被迫再度顛沛流離。
“我家鄉在敘利亞代爾祖爾省,家園早已被極端組織炸毀。最近以色列持續的轟炸讓我再次感到非常恐懼。我只能暫時回敘投靠在大馬士革的親屬。”敘利亞人阿里·蘇利曼告訴記者。
黎巴嫩政府數據顯示,近一年來,以色列對黎巴嫩的持續襲擊導致黎方近2000人喪生,超過120萬人流離失所,其中不少是為躲避敘利亞內戰來黎的難民。據聯合國統計,目前有超過100萬敘利亞難民滯留黎巴嫩。
“轟炸非常猛烈,我當時在黎以邊境地帶,年輕人就在我眼前死去。”在位于敘中部霍姆斯省、毗鄰黎東北部的敘方何塞口岸,60歲的敘利亞人賈法爾·阿里告訴記者,他帶著妻子和5個孩子一路從南部黎以邊境逃離至此。他們就在口岸過夜,晝夜溫差達到20攝氏度以上。
口岸現場的大多數人選擇回避采訪和鏡頭,他們不愿談起在黎巴嫩的遭遇,不愿回想這一路上的艱辛,只希望能夠盡早安頓下來。
距何塞口岸10公里內還有幾處避難人員的臨時安置點,大多是婦女和兒童。房間里僅有簡單的床墊、毛毯和衣物。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心理創傷很容易被忽略,特別是兒童,他們很難應對戰火帶來的恐懼。”
實際上,敘黎邊境地區仍潛藏遭襲的風險,以色列近期對周邊地區進行了多次空襲。在佳迪達·亞布斯口岸,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日能聽到疑似無人機盤旋的聲音。就在記者采訪前幾個小時,他們還聽到附近有爆炸聲。而距何塞口岸不遠處,仍能看到有黎巴嫩真主黨的旗幟與橫幅出現。
在返程路上,記者途經一些因戰亂而荒廢的村鎮,滿目瘡痍。當下加劇的地區沖突惡化了敘利亞本已嚴峻的人道主義危機。聯合國今年發布的報告顯示,敘利亞仍有超過1600萬人需要人道主義援助,達到自2011年敘危機以來的最高點。
而現在這10多萬避難人員又將何去何從?
黎巴嫩人巴塞爾·希爾對記者說,等把妻兒安頓下來他就會馬上動身回黎巴嫩,“因為那里是我的國、我的家,我必須堅守”。而蘇利曼還沒有明確答案,“一切取決于這場沖突還要持續多久”。
在采訪中,不管是敘利亞人還是黎巴嫩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生活在和平的國度、居住在安全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