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7日電 題:新一輪巴以沖突一周年:新戰法新技術運用引擔憂
新華社記者柳偉建 藺妍
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與以色列之間爆發新一輪沖突。一年來,沖突持續外溢,各方運用多種新戰法、新技術,如發動無人機襲擊、通過人工智能識別打擊目標等,甚至將傳呼機、對講機等通信設備用作致命性武器,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無人機發揮不對稱優勢
沖突爆發首日,哈馬斯使用小型無人機低空飛行避開以方偵測,摧毀以軍在邊境的了望和通信設施,為哈馬斯武裝人員突入以色列創造條件。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低空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孫永生說,無人機在本輪沖突中體現出低成本作戰優勢,一些民用無人機通過掛載簡易投彈裝置即可實現武器化,打擊效果突出。
黎巴嫩真主黨和也門胡塞武裝等同樣頻繁使用無人機襲擾以色列目標。今年6月,黎巴嫩真主黨發布一段無人機拍攝的近10分鐘視頻,圖像顯示以色列重要港口城市海法的居民區和周邊軍事設施,引發以色列社會恐慌,同時暴露出以軍在無人機攔截方面的弱點。今年7月,胡塞武裝一架大型遠程無人機襲擊了以色列最大城市特拉維夫,造成1人死亡、10人受傷。以軍稱,該無人機已被識別,但由于“人為失誤”防空系統未能攔截。
分析人士指出,以色列雖然在情報、偵察等技術領域具有優勢,但應對無人機襲擾存在短板。攔截無人機所需的高昂成本也成為困擾以色列及其盟友的難題。
今年4月,伊朗為報復該國駐敘利亞大使館遇襲,向以色列境內發射大量無人機和導彈。據以色列媒體報道,以軍用于攔截的總花費高達13.5億美元。美國國防部分管采購與保障的副部長威廉·拉普蘭特今年5月也表示,用一枚價值300萬美元的導彈擊落一架價值5萬美元的單程式無人機,顯然不劃算。
通信設備成為致命性武器
本輪沖突爆發以來,以軍和黎巴嫩真主黨之間相互襲擊不斷。今年9月,黎巴嫩境內多地發生傳呼機、對講機等通信設備爆炸事件,造成至少37人死亡、數千人受傷,其目標明顯針對黎巴嫩真主黨成員。美國媒體援引多位美方匿名官員的話報道,以色列是黎巴嫩通信設備爆炸事件的幕后主使。
關于傳呼機如何被引爆,目前說法不一。一種說法認為,通信設備在制造過程中被植入爆炸裝置。黎巴嫩網絡安全專家哈迪·庫利接受黎媒體采訪時說,不排除這些傳呼機“供應鏈遭到惡意干預”的可能性,“從工廠組裝到運抵黎巴嫩,每個階段都可能被入侵”。也有說法稱,操控者通過網絡攻擊導致設備電池過熱進而引發爆炸。
有分析人士擔憂,此次通信設備爆炸事件打開了利用跨國供應鏈產品作為武器的“潘多拉魔盒”,將給民眾帶來巨大恐慌。
加拿大皇家軍事學院助理教授楊尼克·韋耶-勒帕熱指出,通信工具被武器化曾有先例,1996年哈馬斯炸彈制造專家葉海亞·阿亞什因被動過手腳的手機爆炸致死。此次在黎巴嫩發生的爆炸事件不同之處在于規模很大,涉及上千部通信工具。
美國彭博社報道稱,黎巴嫩通信設備爆炸事件標志著利用供應鏈襲擊對手的舉動出現“致命升級”。美國《華盛頓郵報》刊文稱,此次爆炸事件可能導致各國安全部門重新評估潛在威脅,這可能給跨國供應鏈帶來新的不穩定因素。
人工智能戰場“試水”
據媒體報道,以軍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中已使用“薰衣草”“福音”等人工智能系統用于人物和建筑目標識別。英國《衛報》報道說,本輪沖突初期,以軍運用“薰衣草”系統搜集分析視覺信息、網絡數據、照片等,將約3.7萬名巴勒斯坦人標記為武裝組織成員。
有軍事分析人士指出,以方為降低成本,通常使用非制導炸彈攻擊這些目標。這種炸彈可偏離目標多達30米,容易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巴勒斯坦人權組織“見證者”說,以軍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快速搜集大量信息,從而提升和擴大空襲加沙的頻率和范圍,這為以軍實施“種族滅絕”提供了可能。
分析人士指出,人工智能系統的識別能力并不絕對準確。德國杜伊斯貝格-埃森大學訪問研究員艾哈邁德·薩阿迪說,加沙沖突成為在戰場運用人工智能的一次“測試”,但人工智能會造成錯誤識別,給平民帶來巨大傷害。
美國沃克斯網站援引以色列媒體報道說,以軍方人士稱他們有時在決定發起攻擊前只有20秒來“審核”人工智能“推薦”的襲擊目標,且軍方高層鼓勵“自動批準”人工智能系統提供的擊殺名單,“即便他們清楚該系統存在約10%的錯誤概率”。
英國倫敦瑪麗王后大學教授埃爾克·施瓦茨表示,新一輪巴以沖突表明,新技術某種程度上正在支配人類,“自主戰爭已不再是未來的設想,它已經到來,并且后果令人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