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華夏人文初祖的黃帝,在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建立了顯赫功業,受到了炎黃子孫的尊奉和崇敬。從古至今每逢清明節和重陽節,無論公卿巨賈還是販夫走卒,都會前往黃帝陵拜謁禮祭,以表達自己對祖先的崇敬之情。
漢代:皇帝首次親臨橋山祭黃
根據史料記載,祭祀黃帝的歷史可以上溯到遙遠的“虞夏”時代。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則沿襲了之前對黃帝的祭祀活動。而據《漢書·高帝紀》記載,早在秦末劉邦為沛公時,就曾“祠黃帝”。漢朝建立后,劉邦便頒詔于天下——“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諸神當祀者,各以其時禮祠之如故”。
到了公元前110 年(元封元年)冬,漢武帝領軍十萬北巡朔方,返回時專程來到橋山,祭祀黃帝之冢。這也是歷史上,最高統治者首次親臨黃陵祭祀皇帝。
唐代:官方唯一指定祭黃場所
唐代宗李豫,對于后世之人來說,遠沒有唐太宗、唐玄宗那樣家喻戶曉。但根據史料記載,是他徹底平定了安史之亂,給李唐王朝帶來了中興。也是他在位期間,黃陵的祭黃典禮,正式升格成為國家大典。
唐代宗大歷五年,鄜坊節度使臧希讓上言: “坊州(管轄今黃陵)有軒轅黃帝陵闕,請置廟,四時享祭,列于祀典”,得到了代宗的批準。而據專家分析,之所以黃陵的祭黃典禮能從各地的祭祀典禮中脫穎而出,一方面因為唐代有上陵祭祀的傳統,另一方面也因為那里離京城長安比較近。
到了大歷七年,唐王朝開始在這里大興土木,修建黃帝廟。也就是從那時起,這里便成為了官方唯一指定祭黃場所。這樣一來不僅有助于規范祀典,更在客觀上起到了加強政治統治和文化認同的作用。
宋代:遷移黃帝廟至今址
經過唐末五代的戰亂,包括黃帝陵在內的前代帝王陵寢已經出現了“樵采不禁”的情況(太平盛世時,在皇陵區“樵采”是有砍頭風險的)。而祭祀的建筑“隳毀”,則讓正常的祭祀活動無法進行。
為此,宋太祖一即位,就于建隆元年和干德初兩次下詔,規定黃帝陵及炎帝、高辛、唐堯、虞舜、夏禹諸陵“各置守陵五戶,歲春秋祠以太牢”,“隳毀者修葺之”。而到了開寶五年,為了祭祀方便,又降旨將唐代宗時修建的黃帝廟,從橋山的西麓遷移至今址。
明代:高配置的縣級單位
到了明朝,朱元璋在一次調查中發現,散于全國各地,需要祭祀的歷代帝王陵寢竟然有七十九處之多。于是他便命令禮官按照“功德”給這些帝王“打分”,最終只保留了三十五位。同時確定了包括中部(今黃陵)在內的三十五處“官方唯一指定祭祀場所”。
按照規定,每年在仲春和仲秋的朔日,皇帝“遣使詣各陵致祭”,每三年則由皇帝“出祝文、香帛,傳制遣太常寺樂舞生赍往所在,命有司致祭”。為了保證規定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實,還要求每陵“置一碑,刊祭期及牲帛之數”。
具體到黃帝陵,朱元璋不僅安排大臣代表自己前來祭祀皇帝,還拔高了當地的行政級別——明代縣令多為7品,由于中部縣縣令要兼任黃陵護陵官,所以按照5品對待。(西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