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大會這樣評價:絲綢之路作為人類歷時上規模最大的文化、貿易、宗教、技術交流的文化線路,其整體意義超過其所有組成之和,在人類文明與文化的交流史上擁有無可比擬的影響力與突出地位,在近兩千年的歷史上為人類的共同繁榮作出了重大而杰出的貢獻。
一個頗具意味的情況是,絲綢之路申遺在申報過程中使用的名稱是"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但在最終通過審議時,世界遺產委員會建議將其命名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業界人士敏銳地覺察到,將"起始段"改為"長安",是世界遺產委員會對歷史的尊重,對長安作為絲綢之路起點的確認。
而這樣的確認,是由陜西土地上豐富的文物遺存、厚重的文化歷史、完整的保護管理所決定的。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張騫墓、彬縣大佛寺石窟7處文物點就是絲綢之路從開通、發展到繁榮、鼎盛時期的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和典型代表,在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重大文化價值。
兩座偉大的城池,三座莊嚴的佛塔,一個華美的石窟,一位勇者的墓穴,陜西的7個絲綢之路遺產點,承載著絲綢之路起點上有關物質、精神、藝術和時間的意義。
27年努力,以對文明的責任申報世界遺產多久也不算長
世界遺產有一個標志,外邊一個圓形,中間一個菱形,外邊那個圓形象征著大自然,或者說是自然的造化,中間那個菱形標志著人類的貢獻,兩個圖形結合在一起,就象征著人和自然的一種完美結合。
人類的貢獻應該分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人類的創造,一部分是現代人類的保護和傳承,兩者缺一不可。
對于陜西人,世界遺產涵義的理解是在對文明責任基礎上一場全面而漫長的實踐。27年前,在第十一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首次將中國的故宮博物院、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泰山、長城、秦始皇陵(含兵馬俑坑)、敦煌莫高窟6處文化與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此后,中國各地紛紛掀起申遺的熱潮。1987年至2013年6月,中國先后被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遺產已達45處。然而陜西卻一直獨守著秦始皇陵這唯一的世界遺產。
"沒有興趣?缺乏資金?條件不足?"作為文物大省的陜西,在世界遺產上的不足,讓外界頗多猜想。
"申遺只是形式,陜西一代代文物人一直在守護著中華乃至世界文明史上最偉大的核心記憶。27年并不算漫長,以對文明的責任來講申報世界遺產多久也不算長。"從陜西省文物局局長趙榮的陳述中,我們能感受到陜西人實際在用27年的時間完成著人與文物的和諧、歷史與當下的對話。
27年努力,是用最好的方式讓世界遺產美麗存在。
早在上世紀70年代,西安市政府就拒絕了當時的第二汽車制造廠選址在漢長安城遺址的計劃。上世紀90年代,規劃建設的西安繞城高速公路北段又因為漢長安城遺址修改原設計。為此,增加建設投資2億多元。按照國家文物局批復的申遺工作方案,陜西省文物部門積極組織各申遺點實施文物保護展示工程。完成了漢長安城未央宮前殿遺址保護工程、唐長安城大明宮丹鳳門遺址本體保護工程、張騫墓本體保護工程、大佛寺石窟明鏡臺臺面加固維修工程。
27年努力,是探尋文化遺產與當地群眾和諧存在的方式。
無論是唐大明宮遺址、還是漢長安城遺址,無論是張騫墓還是彬縣大佛石窟。始終將文化遺產和當地群眾和諧共存作為思考起點,成為絲綢之路遺跡保護的特點。以唐大明宮遺址采用與城市建設結合、市場運作方式籌集資金,在3.5平方公里土地,拆遷遺址區350萬平方米建筑物,重新安置10多萬群眾。
27年努力,是為人類的寶貴記憶最完整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