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何奔
時政觀察
“政務微信”作為與“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政府網站”并列的第三種政務公開途徑,已日漸被公眾和政府部門認可。作為改革開放之先的廣東,目前已經呈現出創新服務政務微信遍地開花的良好局面。根據統計數據,中國目前雖然已有3000多個政務微信上線,但不少政務微信開始重蹈政務微博的覆轍,呈現僵尸化傾向。7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正式發布“微信十條”,規定個人公眾號未經批準不得發布時政新聞。那么,政務微信更應發揮好“溝通”、“便民”、“施政”的價值,避免政務微信開而不用,用而不實,淪為“僵尸”平臺。
創新服務政務微信遍地開花
2012年11月18日,“廣州公安”政務微信上線,成為全國首家實現綜合查詢和網辦業務的政務微信平臺。除了可實時收到包括文字、圖片、語音三種內容的最新警訊外,“廣州公安”微信公眾平臺中還設置了快撤理賠、服務事項和便民指南三大板塊,能幫助市民快速解決各種公安政務問題。
2013年7月,全國首個省級政府應急辦官方微信 ——廣東省政府應急辦微信正式開通。今年3月,廣東省政府公報官方微信開通,主要發布《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報》刊登的省政府和省政府辦公廳文件、省政府部門規范性文件以及省政府人事任免事項。
就在上個月,廣州市海珠區正式開通“海珠政務”官方微信公眾服務平臺,包括勞動保障年審、人力資源服務許可、道路運輸經營許可、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年審等280多個事項實現全流程微信辦事,作為全國首個能實現真正意義辦事功能的區縣級政務微信平臺,海珠政務實現了網上辦事到指尖辦事的跨越。
在今年6月-7月間,廣州政務微信迎來了密集上線的現象。如“廣州南沙發布”、“荔灣政務”、“廣州國土房管”、“廣州教育”等,這些新增的微信均已通過實名認證。廣州市政府已經對50多個政府機構和區一級政府作出要求,在7月前開通政務微信。
除了廣州之外,“廣東省博物館”、“平安肇慶”、“羅湖法院”……省里和各地紛紛開通政務微信,廣東呈現政務微信遍地開花的局面。
警惕政務微信成政績形象工程
廣東黨建研究所副所長劉朋指出,微信是當前最活躍的新媒體,政務微信遍地開花,極大地方便了廣大網民通過信息化平臺最快獲取政府政務信息,拉近政府和群眾的距離,對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改善政府形象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政務微信的建立不是終點,也不是目的,政務微信在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的同時,應不斷完善和強化服務功能,沖著切實解決問題的方向,發揮好政務微信的“溝通”、“便民”、“施政”的價值,切實將“微服務”做成一個民心工程,避免政務微信開而不用,用而不實,淪為“僵尸”平臺,成了一堆新擺設。
記者注意到,一些新開通的政務微信,關注人數很少,比如“廣州應急-白云”只有200個微友,因此沒能通過認證。還有的不具備服務功能的政務微信發布的內容乏味,更新速度也很慢。
九三學社廣東省委副主委溫洋認為,政府公共微信平臺除了發布新聞、公開政策法規之外,還應該具備更多的功能:民意測驗。政府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項目的出臺和實施前都應在微信上征求民意,反對票多的不宜出臺;政府部門工作民意考評,每完成一項審批或服務,即給予優、良、差的不同評價;網上辦事,如出入境審批、入戶申請、領取社保、住房公積金等;干部晉升前的民主推薦、財產公示以及屆中述職后的民意測驗,都可在微信公眾平臺上進行。
省政協委員孟浩指出,政府部門先后開通了網站、微博、微信,這些都體現了政府的與時俱進,但要避免成為跟風行為,“關鍵在于這些平臺能否發揮出它應有的深度溝通功能,避免成為新的政績形象工程”。羊城晚報記者 薛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