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變革,完美就是不斷變化。2012年9月,海口市將云龍鎮確定為第一個試點的“計劃單列鎮”,2013年,海口市將云龍鎮作為第一批“統籌城鄉示范鎮”。昔日的“紅色云龍”被賦予了今朝的時代擔當,扛起了新型城鎮化改革的大旗。
六權確權———產權交易平臺———增減掛鉤項目,撬動社會資金積極參與統籌城鄉建設,項目股權融資,社會資金建設新型社區……一系列的改革,盡顯壯士斷腕的勇氣。云龍鎮在土地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等方面大膽破題、先行先試,努力探索一條符合海口實際、促進統籌城鄉發展和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模式和新路徑……
六權確權
進入收尾沖刺階段
統籌城鄉改革最根本的著力點就是要解決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的問題,通過“確權頒證、還權賦能”,讓農民享有可以流動的財產權利,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陳辭強調,農村六權確權這篇大文章做好了,統籌城鄉這盤棋就滿盤皆活。
六權確權,難度相當于第三次土改。瓊山區委常委、云龍鎮委書記劉立武說,云龍鎮確權試點面臨著技術標準不一、法律規范不協調、歷史遺留問題錯綜復雜等諸多難題。在市職能部門和瓊山區全力支持下,逐步摸索出“依法辦事、因地制宜、尊重歷史、重視現狀、村民認可”的工作原則,總結出了“把好三關、三個自主、三個自愿和土地三化”的確權工作經驗。
“目前,六權確權進展順利,已經到收尾沖刺階段。”云龍鎮鎮長胡余亨介紹,在國家不動產統一登記政策正式實施前,云龍鎮的六權確權發證工作已“箭在弦上,引弦待發”。據了解,截至目前,云龍鎮完成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857宗10.034萬畝;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測量95個村7.68萬畝;林權確權面積3.48萬畝;房屋所有權確權95個村80萬平方米;宅基地使用權確權6603宗900畝。
“農村集體土地管理體制創新,可以激發農民參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熱情。”市委農辦副主任吳其軍說,確權是基礎,流轉是關鍵。通過六權確權可以有效解決農村產權存在的諸多問題,達到“四至明確、產權清晰、一張圖管到底、確權全覆蓋”的目的,做到“確實權、頒鐵證”,有效維護老百姓的權益,具備土地產權流轉的基礎。他表示,云龍六權確權工作比較扎實,方法比較先進,云龍確權模式基本具備了在全市鋪開的條件。
交易平臺
農村產權自由流轉
2014年春節后,云龍鎮北坡村的20多戶農民坐上了全鎮土地流轉的“首班車”,做成了該鎮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建成后的第一單生意。
涉及該村20多戶農民的30多畝土地進入交易平臺后,經過規劃等必備審核,成功對外發包,以1000多元一畝的價格租給一種植戶,該地塊目前已種上花卉。
這一土地自由流轉的案例,標志著云龍鎮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這個“土地銀行”正式運行。云龍鎮鎮長胡余亨表示,整個交易平臺運行后,農民可以把自己的土地存進這個“土地銀行”,實現土地交易的自由流轉。
市委常委、副市長巴特爾在云龍產權交易平臺調研時強調,一定要高起點建設好與農民利益休戚相關的“土地銀行”,在爭創實踐范例上率先破題,為全市統籌城鄉發展探索新經驗積累好做法。目前,云龍鎮正逐步展開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工作,農民可以通過這個平臺進行土地流轉,盤活不動資產。
在云龍鎮黨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上,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陳辭充分肯定了云龍鎮六權確權和產權交易的工作成效;8月20日,市委副書記、市長倪強也在調研中指出,云龍鎮的六權確權、增減掛鉤等實踐經驗應該好好推廣。
增減掛鉤
農民將住上新型社區
2014年9月2日,儒來新型社區規劃論證和研討會在瓊山區政府召開,眾多部門、專家紛紛對新型社區的建設建言獻策。
沒有先例可循,沒有范本將就。如何利用社會資金有效盤活和利用存量土地資源?作為第一個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社區,云龍鎮在思索、在實踐。
“積極抓好土地增減掛鉤項目,為海口探索集約節約利用土地做貢獻。”云龍鎮委副書記朱煥珍表示,儒來新型社區的謀劃,體現在制度層面上,將在基本完成六權確權、產權清晰的基礎上,探索整合棚戶區改造、土地整治、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政策,并形成制度成果,為海口爭創實踐范例帶頭破題。在這個過程中,清晰的產權關系是對接金融資本的關鍵因素。
云龍鎮增減掛鉤項目將把農村分散居住的村莊集中安置到鎮區,并將原有村莊建設用地拆建復墾。老百姓通過土地增減掛鉤將可以在鎮上住上新房,享受跟城市人一樣的公共服務。而拆掉的老房子復墾,還是農民自己的土地。
云龍鎮重點建設儒來、龍盤、云蛟等3個新型農村社區,已經啟動儒來社區的建設工作。目前,有意愿參與增減掛鉤項目的村組數量已達36個,涉及農戶1593戶、7225人,可以整合建設用地1752畝,安置和產業配套需要753畝,可以節余999畝支持其他重點項目建設。瓊山區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基本具備了增減掛鉤項目啟動的能力。
社會資金
“相互搭車、相互促進”
修路,安裝路燈,建起公園,通上燃氣和水,鎮區面貌逐漸像樣了……
在云龍鎮生活的群眾驚喜地發現,云龍的基礎設施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云龍鎮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云龍鎮委委員王綏臻介紹,全鎮8個村(居)委會全部實現通水、通電、通網絡;基本實現行政村道路水泥硬化。“在基礎設施建設中,社會資金功不可沒,這得益于城鎮化投融資機制的初步建立”。
山湖海項目是瓊山區探索項目股權融資的第一個試驗田,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到云龍鎮區的建設中來。據了解,云龍鎮通過建立城鎮化投融資機制,引導民間資本公平進入云龍鎮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和公共服務領域。一年來,有1個多億元的社會資金參與到云龍統籌城鄉示范鎮的基礎設施建設中來。
2013年,省住建廳重點扶持3500萬元建設云龍風情小鎮,市政府投資3000萬元建設云定路市政工程。除此之外,云龍鎮主動出擊爭取中央、省資金,省市區各職能部門也紛紛支持,建設了云定路、云美路、日間照料中心等。在這些項目的帶動下,總共吸引了1億元社會投資建設鎮域基礎設施:裕泰公司投資3200萬元修建3.5公里麗江路;中富國地公司投資3000萬元打造龍郡濕地公園;南國公司投資849萬元鋪設8公里應急供水管線和修建187桿路燈;民生燃氣公司鋪設燃氣管道;省路橋公司投資200萬元對云定路鎮區段進行升級改造……
社會資金的撬動,使云龍鎮的投融資體制改革呈現出相互搭車、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態勢。2013年,云龍鎮的裕泰·龍湖灣、南國威尼斯等社會投資項目完成投資18億元,極大地拉動了云龍鎮城鎮化的建設。
造血幫扶
打造集體經濟范本
9月2日,在云龍鎮云閣村委會南山村果子貍養殖基地,村委會主任杜世河高興地對記者說,“現在已養了200多只果子貍種苗”。
南山村人均收入3200元,是云龍鎮五個貧困村莊之一。如何幫助當地農民實現脫貧,走上致富路,成為云龍鎮改革創新的課題之一。
海口市供銷社與云龍鎮因地制宜,創新幫扶的方式和方法聯手幫扶。“合作社實行的是股份合作集體經濟新模式。”杜世河介紹,目前采取的是供銷社+村委會+全體農戶的模式,南山村82家農戶用土地入股占49%,云龍供銷社出資占34%,云龍供銷社職工運營管理占股15%,云閣村委會干部占股2%。南山村果子貍養殖合作社通過以種苗折價或現金分紅的方式兌現股權收益,使南山村村民各家各戶能夠通過養殖得到實惠。
“這種新模式體現在由輸血扶貧變為造血幫扶。”云龍鎮委委員、武裝部長譚軍表示,云龍鎮努力在扶貧工作創造新模式,努力打造集體經濟范本,帶動貧困村的產業發展。
杜世河說,除了養殖外,目前美丹村也在嘗試集體經濟種植合作新模式,已經與金鷹公司洽談合作種植500畝有機瓜菜基地,“合作成功后,農民將在地租、紅利、打工三方面得到回報”。
記者手記
帶頭破題
統籌城鄉發展
第一個試點的“計劃單列鎮”,第一批“統籌城鄉示范鎮”—————在海口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道路上,云龍鎮首當其沖。趟新路,先試水,云龍責無旁貸。
改革當有壯士斷腕的勇氣。云龍挑起了改革的責任擔當,在土地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等方面大膽破題,呈現了“小鎮大平臺”的良好發展勢頭。
創新是科學發展的生命力。云龍通過體制創新、制度設計和資源配置,釋放發展活力,全面提升鎮域經濟發展水平。
海口的統籌城鄉發展,任重而道遠。云龍的帶頭破題,正努力探索一條符合海口實際、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和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模式和新路徑。云龍的先行先試,不應是“孤軍奮戰”。海口的各鎮,也應走在爭創實踐范例的路上。
鏈接
云龍鎮推進“鎮級市”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理順市級、區級和鎮的職責和權限。成立了瓊山區住建局云龍規劃建設管理所,配備了村鎮規劃師,統一組織各項規劃實施。成立了云龍鎮市政服務中心,逐步向工業化、城鎮化管理模式轉變。成立了云龍鎮財政所,探索鎮級財政獨立核算。
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搭建就業和社會服務保障平臺。已建成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大樓,整合新農保、新農合、城鎮醫保、城鎮養老等社會保障服務業務,在全省率先實現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一站式”辦公和“一條龍”服務。(吳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