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荒”正在加劇……
“常常碰到因為缺血病人手術被推遲,一些病人甚至因此得不到及時救治而死亡。”某醫院一位不愿具名的醫生說。
獻血與中考加分掛鉤,獻血與領取駕照、結婚證掛鉤……各地出臺的一些鼓勵無償獻血的政策,看上去有些匪夷所思,實際上卻是面對“血荒”的無奈之舉。
記者近期在北京、福建、安徽等地采訪了解到,“血荒”問題由來已久,形勢嚴峻。
供血低于正常值20%,部分手術就要推遲
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記者看到,這家醫院的小兒神經外科病房住著很多等待手術的患者。病房主任甲戈說,經常安排了幾個病人進行手術,但是血液科給的血量只夠一個病人手術用,其他患者只能等。
“血荒”直接影響到醫院的救治工作。據北京醫院輸血科信息,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給醫院的供血,如果低于正常值20%左右,醫院部分手術可能就要推遲。
據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首都獻血服務網紅細胞庫存提示,各種血型經常處于需要緊急獻血的狀態,有時是需要盡快獻血。在福州的街頭,不少采血車的告示牌上都寫著各種血型緊缺。
人口獻血率偏低導致全國許多城市常常鬧“血荒”。據衛計委信息,我國大陸人口獻血率只有9‰左右,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只有一個國家的人口獻血率達到10‰至30‰的水平,才能基本滿足臨床用血需求。
福建省紅十字血液中心一位葉姓負責人說,福建省這幾年獻血人數有所下降,主要是街頭獻血的人少了。
我獻出去的血是否會成為他人謀利的資源?無償獻血遭遇嚴重信任危機
“血荒”的形成有用血量增多、季節性影響等客觀原因,但“信任危機”引發的質疑讓無償獻血形勢更為嚴峻。
“無償獻出的血液被當做肥料澆灌蘭花”、“血頭非法賣血謀利”等負面消息,以及“無償獻血、高價用血”,供血成本不透明等也影響了公眾獻血的積極性。甚至有網友質疑“我獻出去的血是否會成為他人謀利的資源?”
“我獻血十幾次,可是去年家人做手術,醫院卻不肯讓家人優先用血,讓人很失望。”一名吳姓市民說,為什么獻血容易,一旦需要用血手續卻那么麻煩?
“由于缺少信任,常吃閉門羹。只能依靠個人關系‘殺熟’,找親戚朋友介紹企業單位動員獻血。”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原副主任高東英說。
“血液銀行”“自體輸血” 諸多對策能否破解“血荒”難題?
針對嚴峻的獻血用血形勢,專家認為,須建立公開透明的機制,用公開事實向獻血者證明,獻血的程序會被嚴格遵守,獻血的過程衛生安全,以消除公眾疑慮。
同時,有關部門應該嚴控血液用途,保障獻血者利益。針對用血不便的問題,建議簡化無償獻血者臨床用血免費使用的手續,對無償獻血者的配偶和直系親屬臨床需要用血時,按規定免交或者減交費用的也應簡化手續,提高用血的便捷性。
高東英認為,可考慮實施血液系統全國聯網,建立起全國意義上的“血液銀行”,實現異地報銷血費,為免費用血提供簡便的手續,使獻血者異地免費用血權益真正得到保障。
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會長黃宇光建議,在醫療機構大力提倡“自體輸血”,即“用自己的血液救自己”。“在發達國家這一方式已占輸血總量的20%至40%。”黃宇光說,建議提高公眾自體輸血的意識,同時實施費用優惠等措施,讓更多適宜性患者自體輸血。(記者李亞紅、沈汝發、呂諾、關桂峰、馬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