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統計局山東調查總隊工作人員在農產量調查車上分析調查結果
農業統計數據如播種面積、作物產量等,對國家決策和農民利益都有極重要的意義。最近,本刊記者采訪了國家統計局農村司相關負責人,他表示,隨著遙感等新技術的應用,“農業統計正在發生革命性變化”,農業統計數據將會更客觀、更準確。
如何利用遙感技術統計農業產量
記者:遙感等技術是如何進行農業統計的?
負責人:遙感等空間信息技術與農業統計有著天然的“親近感”,這些技術主要是通過衛星等獲取與分析地表信息,而農業統計的調查對象如農作物等都在地表之上,因此用遙感等技術進行農業統計很方便。如今,這些技術已經開始再造農業統計的流程,開啟了一場農業統計的變革。
那么,到底如何進行統計呢?簡單說,就是把遙感信息獲取技術與抽樣調查結合起來,把天、空、地、人等調查手段結合起來進行統計。以新疆棉花面積遙感測量為例,我們首先利用天上的衛星獲取全疆不同時期的遙感影像圖,再根據棉花的物候、紋理特征等獲得全疆棉花的大致種植范圍。在此基礎上,我們根據抽樣原理抽出大量的樣本地塊,利用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或者無人機進行高精度調查,最后我們再抽出一部分地塊由調查人員拿著高定位精度的掌上電腦(PDA)進行實地調查,經過這三次層層遞進的調查,把全疆棉花種植面積最終確定下來,其精度可達95%以上。
記者:作物面積可以用新技術統計,那么產量呢?
負責人:產量也可以統計。因為作物產量不同,它的光譜反射也不同,可以通過這種聯系建立模型,用遙感觀測光譜反射,然后計算作物產量。當然,這個難度大一點,需要以多年的數據反復對模型進行修正,才能夠比較準確,但終歸是可以進行產量統計的。除此之外,新技術還可以對農作物的長勢進行動態監測,對農作物受災情況進行快速調查等,應用空間很廣。
人們對農業統計數據的疑慮會變小嗎?
記者:與傳統農業統計方式相比,新方法的優勢有哪些?
負責人:相比傳統農業統計方式,利用遙感等技術進行農業統計有兩大重要優勢:一是更客觀,二是更高效。
所謂客觀,一是指調查對象相對客觀了,由主要對農戶調查轉變成對地塊進行調查,避免了因調查對象的主觀隨意性、不配合等問題造成的調查誤差。二是指調查手段相對客觀了,從傳統的紙質報表、入戶登記、皮尺測量轉變成遙感觀測、無人機測量、PDA登記,減少了數據產生的中間環節,從調查終端直接就可以傳到國家統計局的服務器,減少了人為干擾。三是指事后質量監督更有說服力了,調查過程中所采集的數據是有空間和時間標識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掌握所有數據的采集軌跡,能準確地進行事后抽查,確保數據質量。
所謂高效,一是指精度更高。我們現在利用的遙感影像、無人機、GPS測量等,都是高科技的調查手段,相對于傳統的皮尺等測量工具,精度大幅度提高。二是指效率更高,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試想一下,傳統的農業統計,調查一個樣本村中的幾個地塊就需要一天的時間,而如果用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很多時候就不需要調查員實地調查;即便需要,也可以用無人機,一上午就可以把整個村的種植情況調查清楚。
新技術已經在實踐中有所應用
記者:這樣的話,應該可以減少社會對農業統計數據的疑慮?
負責人:我想,采用新的技術和新的方法后,人們對統計數據的疑慮會減少。實際上,近年來,國家統計局為提高統計公信力做了不懈努力,采取各種辦法最大限度地減少統計調查的中間環節,從調查源頭上杜絕統計上的弄虛作假。利用遙感等技術進行農業統計調查更能達到這個目的。前面說到了,新技術把對農戶調查轉變成對地塊調查,把入戶紙質登記調查轉變為電子化調查,把調查數據層層上報轉變為網絡直接上報,調查數據有位置、有時間,調查軌跡完整清晰,不僅調查數據更加客觀準確,而且能對調查全過程進行質量管理,確保調查數據有據可查,有據可依,經得起社會的監督,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我相信,隨著農業統計調查方式的不斷改進和完善,人們對數據的質疑會慢慢減少,統計公信力也將得到極大提高。
記者:現在新的統計方式在實際中的應用情況怎么樣?
負責人: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基礎扎實、進展順利、前景光明。我們已利用遙感確定新疆棉花種植面積數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利用遙感進行大豆種植面積的測量工作也在開展之中;我們還在遼寧、吉林、河南、江蘇、湖北、安徽6個糧食主產省的糧食生產大縣推廣了農作物對地調查,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功,2015年計劃在所有13個糧食主產省推廣應用。
記者:在三農工作中,這些用新統計方式獲得的數據是否已經開始發揮作用?
負責人:利用遙感等空間信息技術再造農業統計,提高統計數據質量,拓展農業統計能力,就是要為國家制定政策措施提供更好的支撐。實際上,國家在三農方面的不少決策,也對統計數據和統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提高對農業生產大縣的統計調查能力”,這是首次明確了以縣為總體進行農業統計調查,相比之前以省為總體的調查,難度大、任務重、要求高,而國家統計局之所以能挑起重擔,并很好地完成了這一任務,就在于我們前期已經開展了多省農作物遙感面積測量的試點工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還有一些改革措施,能不能落實好,也與統計數據密切相關。比如,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其基礎就是要有準確的種植面積數據。為此,我們在新疆開展了棉花面積遙感測量工作,不僅統計出了全疆棉花種植的面積數據,而且能提供棉花種植的區域范圍,隨著工作的細化,將為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在東北和內蒙古大豆目標價格補貼試點中,我們也將繼續充分利用遙感等新技術,為改革的順利開展提供優質的統計服務。
記者:推行新的農業統計方式還面臨哪些困難?
負責人:遙感等空間信息技術在農業統計中的應用正處于方興未艾的階段,一方面這是農業統計發展的必然趨勢、必經之路,但另一方面我們確實感到在現階段面臨著不少困難。一是基層調查人員對新技術的適應性還有待提高。新的統計方式技術含量較高,對調查人員的素質要求也相對較高,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要簡化調查流程,降低調查設備的使用難度,另一方面要加大調查人員的培訓力度,加強基層統計調查隊伍的建設。二是全面推廣還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經費支持。新的統計方式相對傳統農業統計而言,不僅是方法上的變革,也是調查設備的更新換代。比如農作物面積遙感測量工作中,需要大量的中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在樣本調查時需要利用無人機和高定位精度的PDA。近日,我們研制的“先進農產量調查系統”也已順利出廠,該系統以調查車為載體,充分利用了自主衛星遙感和北斗導航技術,集成了無人機、手持平板電腦、農業參數采集器等多種高科技調查設備,是一個重大突破,但像這些高科技調查手段的使用,還需要國家的大力支持。(記者 高遠至 鄭明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