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記者從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重慶市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13年末,我市從事第二和第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有25.53萬個,經濟發展成效明顯。
1、總量不斷擴大
“從數據看經濟新變化,最顯著的一個特征就是總量不斷擴大。”重慶市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市統計局副局長黃可介紹,2013年末,我市從事第二和第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有25.53萬個,比2008年末增加了11.62萬個,增長83.5%,高出全國30個百分點。
“取得這樣的成績很不容易。”黃可稱,這是5年來,市委、市政府大力培育和發展市場成果的體現。
除了法人單位大幅增加,產業活動單位的數量也快速增長。據介紹,2013年末,我市共有從事第二和第三產業活動的產業活動單位30.61萬個,增加12.37萬個,增長67.8%;個體經營戶142.26萬個,增加23.63萬個,增長19.9%。
2、結構持續優化
“從數據還可以看出,重慶的經濟結構也得到很大改善。”黃可介紹,從法人單位看,第二產業占21%,比2008年末下降了7.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79%,提高了7.1個百分點。
從從業人員看,第二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占全部法人單位從業人員的54.3%,比2008年末下降了2.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占45.7%,提高了2.3個百分點。
“產業內部的結構也在優化。”據介紹,就工業而言,全市規模以上的高新技術制造業企業,比2008年增長了50.8%,結構調整趨勢明顯。
與此同時,小微企業快速增長。2013年末,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小微企業法人單位19.71萬個,占全部企業法人單位95.8%;從業人員381萬人,占全部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51%。
3、為“十三五”規劃提供信息支撐
“第三次經濟普查,將為科學制定‘十三五’發展規劃提供科學準確的統計信息支持。”黃可首先介紹,之所以要搞經濟普查,是為了調查全市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規模及布局,全面更新基本單位名錄庫和統計地理信息系統,為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第三次經濟普查的標準時點為2013年12月31日,普查時期資料為2013年年度資料。普查對象是全市轄區內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全部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經營戶。普查的主要內容包括單位基本屬性、從業人員和生產經營情況等。
我市現已完成普查準備、登記驗收、數據匯總與評估等階段的各項任務,進入數據發布、資料開發應用階段。
據介紹,此次普查全面使用了手持電子終端設備(PDA)進行現場登記,首次實現了普查數據生產過程電子化、網絡化,確保了經濟普查數據真實可靠。(記者 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