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三公經費削減幅度大,不代表留存的三公經費就是合理的,就可以不繼續削減了,相反只要存在虛高之處,就要堅決砍掉,盡可能擠出每一分錢用于民生。
北京市第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開幕,北京市2014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15年預算(草案)報告接受人大代表審議。報告提出,今年北京將繼續壓縮“三公”經費規模,市級單位三公預算比上年降低14.92%。同時,在“京版”車改方案出臺前,將嚴控一般公務公車更新購置,今年新購公車預算僅安排500萬元。
應當說,這幾年來,北京無論是“三公”預算公開還是“三公”經費削減,一直持續穩步前進的改革步伐。北京在全國率先公布公車具體數量,公開三公預算的從2011年的57家單位,到如今已擴大到100多家,包括修建樓堂會館的收入也都進行了公開。2014年,北京三公總額減少了1.41億元,整體壓縮12.67個百分點,節慶、論壇和展會三方面的財政支出,壓縮比例更達到了40%。今年在此基礎上,三公預算比上年還降低14.92%。
北京的“三公”治理,從公布范圍、內容都在不斷完善,“三公”費用削減一直力度未減。不難看出,北京沒有把“三公”經費削減當成“一錘子買賣”,而是在不斷挖掘節約潛力,把更多的錢投向民生。
此前,各地在三公經費削減上,都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有的地方公布的三公費用削減幅度,甚至高達50%。盡管如此,這樣的削減力度,與公眾的期待仍有一定距離,削減三公經費仍有許多空間可挖。地方政府理應確立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三公”經費削減絕不能適可而止,只為應付上級要求和輿論。之前三公經費削減幅度大,不代表留存的三公經費就是合理的,就可以不繼續削減了,相反只要存在虛高之處,就要堅決砍掉,盡可能擠出每一分錢用于民生。在這方面,北京無疑樹立了一個典范。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經濟發展速度趨穩、2014年財政收入增幅減弱的大背景下,政府部門更要扎緊褲腰帶,學會過苦日子,將民眾繳納的稅收都花在刀刃上。中國的行政成本過高的現狀依然沒有根本扭轉,需要不斷投入的民生事項還很多,許多公共資金也有較大缺口,所以,政府部門的“三公”經費削減不能一陣風,必須形成長效機制。
“三公”經費削減,不能空口無憑,許多地方在公開三公經費削減數據時,往往只公布一個幅度,并無具體數據支撐。而北京不同,無論公務接待,還是公車購置,或是因公出國,都有原始和削減數據公開。毫無疑問,讓三公經費公開透明,引入民眾的監督,才能確保三公削減到位。期待更多地方能向北京看齊,為民眾監督三公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從而倒逼政府部門積極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