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嚴格控制增量,有序疏解存量,對不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功能和產業,逐一列出清單,拿出具體方案,盡快組織實施,確保取得實質性進展。嚴格執行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疏解一般制造業,禁止在首都功能核心區新建擴建制造業。——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加快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成為今年兩會的關注焦點。在政協會聯組討論會上,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表示,城市功能疏解對交通影響很大,通過治理,北京市交通指數已經呈現下降趨勢。
交通委主任:關注“新發地現象”
周正宇表示,2004到2014年,北京GDP增長了230%,人口增加了650萬,機動車凈增了330萬,在人口、車輛大幅增加的情況下,交通指數從2007年的7.3下降到了去年的5.5,治理呈現出了一定的成效。
“疏解城市功能,新發地的批發市場出現的新現象值得關注。”周正宇在談到了城市功能疏解對交通影響的案例時稱,新發地供給北京70%的蔬菜,現在物流搬去了河北,大量運菜的車就不用再到北京,否則要進到南四環,這就減少了很大一部分運菜車輛進入,優化城區內的道路。
“所以,城市功能的疏解對交通影響非常大。”周正宇表示交通委目前正在持續跟蹤此案例對城市疏解功能帶來的積極影響,未來在城市病的治理上,北京會有新的突破。
市人大代表:疏解仍有很大壓力
昨日人代會朝陽團分組審議時,市人大代表、京城機電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任亞光談到了面臨的功能疏解難題。任亞光所任職的企業職工約兩萬人,其中北京戶籍職工達1.6萬人左右。
“錢從哪來?人往哪去?”任亞光說,雖然目前非京籍人員在京買房、買車都有一定限制,但是北京流動人口數量仍舊在逐年上漲,“‘人流流向’體現出了現代人的選擇,北京雖然有霧霾、擁堵等問題,但是發展空間廣闊,就業機會多。外地人不斷涌入北京,那么如何要求本地人離開北京呢?”
他表示,職工疏解、產業轉移都面臨很大壓力,“沒有新的崗位可以提供。如果單純依靠企業自身的力量,解決不了職工的崗位問題,也難以承受產業轉移的資金壓力。希望政府能夠圍繞功能疏解出臺一些具體政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舉措
東城區 今年將疏解約2000人
昨天上午,市人大代表、東城區區委書記楊柳蔭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按照東城區之前制定的20年發展總規的要求,東城區每年將向外疏解1萬人,使2030年東城中心城區戶籍人口保留70萬人。
“這項工作難度比較大,特別是從中心區、皇城根往外疏解百姓真挺難的。”楊柳蔭說,現在來看,當年20年總規中定下的目標提得似乎高了一些。去年,東城區一共向外疏解了2000人,今年疏解人口的數量大約也是2000人。
“過去的做法是搬遷一個區域,就把這個區域的人全部遷走”。楊柳蔭表示,根據“留住鄉愁”的新要求,搬遷將有新做法,老舊城區的人不能全搬走,還要留下一批原住民。
他介紹說,今年東城區計劃拿雨兒胡同等4條胡同做試點,先搬遷出去20%的人口,留下80%的人口,這樣可以為留下的人創造更加寬松的環境。
豐臺區 大紅門再轉移800商戶
市人大代表、豐臺區區長冀巖表示,大紅門地區的服裝批發等產業正在推進疏解外遷。去年,白溝大紅門國際服裝城開門營業,600多家大紅門商戶轉至白溝經營。今年該服裝城二期也將開業,預計再轉移800商戶,總量達到1400戶。位于白溝的大紅門服裝博覽中心也將于今年5月開工建設,明年投用。同時,豐臺區也和保定市達成科技園區共建協議,推進園區產業向保定疏解。
冀巖說,目前大紅門地區規劃正在編制中,“該地區土地權屬復雜,正在向市里爭取政策支持。比如物流、倉儲用地,將來升級就要改變用地性質。”
冀巖還建議,豐臺區有蓮花池、六里橋、麗澤、新發地、趙公口、木樨園6個長途汽車站,均設置在中心城區,對周邊交通形成了壓力,應該疏解出去。對此列席人代會的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表示,目前交通部門在外圍選擇了閻村、南召、土橋三個地方,正在作規劃,“如果建起來的話,麗澤和六里橋長途汽車站就可以實現搬遷。”
建議
醫院 應設醫院疏解專項資金
市政協委員、友誼醫院肝病中心主任賈繼東介紹,此次政協醫藥衛生界將集體提交一份界別提案,建議應設立專項資金,加大市屬醫院向郊區疏解力度,促進京津冀一體化進程。
據了解,按照首都功能定位要求,市衛計委已在郊區及周邊規劃設置友誼醫院順義院區、朝陽醫院常營院區等一批疏解項目,解決當地居民就醫需求同時,還可將北京郊區及津冀來京就醫患者疏導到城市周邊,緩解中心區交通壓力。
賈繼東表示,按照常規醫療機構基本建設投資比例,建設一所醫院所需資金,至少相當于3-5年的醫療衛生機構基本建設資金預算,得需要20-30年才能完成疏解任務,過于緩慢。因此醫藥衛生界別建議,設醫療機構向郊區疏解所需專項資金,用于這一批疏解項目的實施。“市政府可組織多個部門制定可行性計劃統籌考慮,并盡快安排專項資金,爭取在5-8年內完成已列入規劃的醫療衛生疏解項目,促進京津冀一體化進程。”
學校 需規劃環京中小學建設
“北京部分非核心功能疏解,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需要整體設計。功能疏解,也離不開教育功能的區位遷移與整合融通。”市政協委員、北京教育學院院長李方建議,不符合首都發展地位與環境資源條件的高校產業基地、研發基地或校辦產業,可否外遷到京津冀合作圈,而又不太遠離首都高校。
對于因功能疏解而遷出北京單位的子女,李方認為,京津冀三地應整體規劃環北京周邊地區中小學、幼兒園建設,如三河、燕郊、廊坊等地區,解決他們接受優質教育的問題,這樣也利于解決“北漂”子女在居住地就近入學、入園的問題,“不要像其父母那樣‘潮汐式上下班上下學’。”
記者 馬力 王姝 廖愛玲 吳為 林野 許路陽 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