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凌晨,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對外發布了最新一期《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已超過美國,外資流入量躍居全球第一。專家認為,盡管該統計變化受美國公司回購股份這一偶然因素的影響,但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領頭羊的巨大吸引力已不容忽視。未來,中國在這一指標上繼續保持領先有望成為常態。
偶然奪冠之中有必然
《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稱,2014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達1.26萬億美元,比2013年下跌8%。同時,中國當年吸收外資規模則高達1196億美元(不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同比增長1.7%,在外資流入量方面奪得“世界冠軍”。而此前,美國在吸引外資方面長期扮演領導者角色。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投資和企業司司長、世界投資報告主編詹曉寧解釋,中國“奪冠”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中國外資流入量穩定增長;二是美國外資流入量大幅下降。據悉,2014年,美國威瑞森公司以1300億美元向其英國股東沃達豐回購股份,導致美國外資流入量降至約860億美元,僅相當于2013年的1/3,因此這也成為該統計變動中最大的偶然因素。
專家指出,中國受外資青睞有目共睹,其背后更多體現的是一種必然趨勢。“逐利是資本的天性,盡管當前中國經濟在轉型期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但很多外國資本對中國的長期發展依然看好。這些資本的眼光也絕不僅限于一年半載,而是放眼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大趨勢。”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鐵剛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很多外商即使在華有豐厚盈利也沒有將利潤大筆匯回母國,而是繼續留在中國從事商業活動。
吸引外資中國優勢大
中國吸引外資的“磁場”如此強大,奧秘何在?分析人士認為,堅實的經濟基本面、巨大的增長潛力、一系列深化改革措施營造出的良好投資氛圍和預期等都使得中國在吸引外資時依舊擁有強大的“比較優勢”。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孫繼文指出,近年來,中國政府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大力推進以簡政放權為重點的各項改革,在上海自貿區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同時加大對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的保護,使外資流入規模始終維持在較高水平。
“盡管當前美國經濟表現不俗,而中國自身又存在轉型陣痛、勞動力成本增加等諸多問題,但是從根本上說,中國經濟增長潛力依然巨大,投資前景十分廣闊。比如,美國經濟回暖,則與之互補性較強的中國經濟的外部環境便有所改善;再比如,中國人力成本提高,而勞動力素質的提升可能會更多;又比如,我們區域發展不平衡,這意味著廣大中西部地區仍有巨大的商機等待挖掘……這些都是外資不會忽視的因素。”張鐵剛說。
張鐵剛進一步分析指出,從短期金融市場方面考慮,資本流入中國也是其對沖全球匯市風險的客觀需要。一方面,與他國股市相比,中國股市仍處于較低估值水平,邊際安全程度較高;另一方面,人民幣國際化的加快也使國際資金更愿意配置人民幣資產。
未來超美將會成常態
至于中國能在外資流入量“世界冠軍”的寶座上蟬聯多久,專家表示,未來中國的外資流入量在全球維持領先水平乃至超過美國都將成為常態,但也沒必要過度計較這種細節排名。
“美國經濟基礎十分雄厚,創新能力一直非常強,吸引力也大。而中國除了上述優勢之外,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得到空前鼓勵的情況下,中國人的巨大創業創新潛力釋放帶來的巨大想象空間必將讓外資垂涎三尺。”張鐵剛說,在世界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外資流動的意義更多在于促進經濟體之間互利共贏,而非簡單爭奪名次。
此外,專家表示,中國在經濟領域的其它政策也會影響外資動向。“滬港通擴圍至深港通等進一步開放措施,將拓寬境內外資本流動的通道;收入分配改革、惠民生措施將利好中國內需和服務業;新型城鎮化、現代化進程的加速也將使國內相關產業走出低谷。”張鐵剛舉例稱。
對于未來如何進一步提升外資的“質”和“量”,詹曉寧建議,中國應根據經濟增長和結構升級的需要持續調整、優化對外商投資的產業指導,對于特定行業、領域和高質量的項目,有針對性地加大吸引力度,在穩定外資數量的同時努力提升外資質量。(記者 王俊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