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破題】文件提出,加快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出今年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專家點評】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和以往一號文件相比,今年文件在強調水、電、路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還強調公共服務水平及文化建設,提出要創新鄉賢文化,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升至新的高度。由“物”到“人”,新農村建設邁向“看得見青山綠水、留得住鄉愁”的新階段,內涵更為豐富。
“在推進路徑上,文件首次提出‘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這將有益于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加入新農村建設,讓新農村建設更可持續、農民獲益更實在。”李國祥說。
多項改革齊發力
農村有望迸發新活力
【困局與挑戰】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農村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劇,特別是隨著農村社會結構加速轉型,農戶兼業化、村莊空心化趨勢明顯,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嚴峻地擺在面前。同時,農村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的流動長期被禁錮,產權歸屬不清晰,如何“喚醒”農村大量“沉睡的資產”,已成“三農”發展的一大挑戰。
【文件破題】文件提出,必須把農村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開展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穩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
【專家點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所所長葉興慶:30多年前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通過生產關系的調整,釋放了長期被禁錮的生產力,農村經濟獲得極大發展。當前我國農村面臨的問題,仍然在于舊體制的制約,唯有通過改革來破題。
“文件部署的這些改革,意在通過市場化手段,激活被長期壓抑的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和農村產權,實現其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讓農村‘沉睡的資本’得以‘活’起來,進一步激發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活力。”葉興慶說。
強調農村法治建設
破解“法不下鄉”困局
【困局與挑戰】農村是當前我國法治建設相對薄弱的領域,一些地方非法征用農民土地、非法占有農民集體資產等問題時有發生;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常常出現公司與農戶互相“撕毀合同”問題;毀占耕地,破壞自然資源和生態的案件屢見報端;“法不下鄉”成為農村法治的困局。
【文件破題】文件提出,必須加快完善農業農村法律體系,同步推進城鄉法治建設,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做好“三農”工作。文件提出要健全農村產權保護法律制度,加強農村改革決策與立法的銜接,農村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
【專家點評】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沒有農村的法治化,就不可能有整個中國的法治化。文件首次用大量篇幅聚焦法治,可見“依法治農”已成推進“三農”發展的重要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文件提出農村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據。農村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調整,更需要用法律為改革保駕護航,一方面可保證農村改革的順利推進,另一方面也能杜絕一些人‘以言代法’現象的發生,保護農民權益。”鄭風田說。(記者王 宇 于文靜 劉羊旸 林 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