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的歷史關口,各國亟須攜手在千年發展目標的基礎之上,探索更為具體、務實并能在更廣泛層面推進的全球可持續發展之道
2015年是全球發展事業的關鍵一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將在今年到期,2015年后可持續發展議程將在今年9月敲定。當前,相關的政府間談判已在聯合國啟動。
2000年,聯合國啟動千年發展目標,包括消滅極端貧窮和饑餓、普及初等教育、促進兩性平等、降低兒童死亡率等八個方面內容,至今已取得巨大成果。然而,當前全球發展面臨的挑戰依然嚴峻。
一是廣大發展中國家仍有大量人口深陷貧窮泥沼之中。在非洲,盡管新世紀以來經濟整體發展迅猛,但是因為人口增長較快、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因素,撒哈拉以南地區仍有超過1/4的人長期食物不足。與此同時,戰亂、政局不穩等因素造成的人道主義危機也在凸顯。2014年,從敘利亞、南蘇丹到烏克蘭等多個國家,戰爭與沖突導致數千萬人逃離家園,成為二戰以來流離失所人數最多的年份。
部分已經脫貧的人口因為缺乏穩定提升工作和生活水平的機會,面臨返貧之虞。在拉美、亞洲等地區的不少發展中國家,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或者交通事故讓一個中產家庭重回貧困狀態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世界銀行的數據表明,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印尼人口中,一半人前一年還生活在貧困線以上。
發達國家關于支持發展中國家發展事業的承諾并沒有兌現。1970年,發達國家承諾將0.7%的國民收入用于發展援助,但事實上這個承諾一直沒有兌現。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發達國家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危機沖擊,復蘇之路走得很不穩當,對于全球發展事業的投入力度再打折扣。
站在新的歷史關口,各國亟須攜手在千年發展目標基礎上,探索更為具體、務實并能在更廣泛層面推進的全球可持續發展之道。
未來全球發展事業,外部援助仍然重要,但著眼點應更多放在幫助欠發達國家和地區打造經濟發展的造血機制。中國的經驗表明,要真正走出貧窮泥沼,關鍵在于根據自身特色,找準突破口,將潛在優勢轉化為發展動力。中國30多年前開始改革開放,從農村起步,通過一系列適應經濟發展規律、激發經濟發展活力的舉措,成功解決了13億人民的溫飽問題,國家面貌煥然一新。
著眼可持續發展,各國還需要未雨綢繆,力促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全保障協同并進,確保告別貧困的家庭站穩腳跟。在這方面,中國的做法受到普遍肯定,而且被認為具有示范意義。英國《金融時報》的文章認為,中國近年來不斷加大對棚戶區改造、保障房建設的投入,是改善公共服務、提升經濟抗風險系數的明智之舉。
去年12月,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向聯大提交的綜合報告中提出尊嚴、人、繁榮、地球、公正、伙伴關系6項要素,以期為后續的政府間談判提供框架。接下來的幾個月中,各國都需以積極、建設性的精神參與談判,為全人類的福祉再度團結起來,開創一段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