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協調推進“四個全面”
人民日報評論員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至今已經走過30多年歷程;從現在起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算來大約也是30多年。站在這樣的歷史節點,改革將如何拓展中國道路,我們又該怎樣激發改革動力?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從履新不到一個月就去“得風氣之先”的廣東考察,宣示“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全面深化改革為主題,擘畫改革新藍圖、吹響改革集結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全局和歷史的高度,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布局,實現了改革理論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戰略思想。如果說,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進改革,用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改革,就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化改革最鮮明的特征。黨的改革方略步入一個全新高度,中國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全新境界。
論方向,“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是“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而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改弦易轍”;論目標,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論思路,要堅持“戰略思維、辯證思維、法治思維、系統思維、底線思維和創新思維”;說關系,要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講落實,要“正確推進改革、準確推進改革、有序推進改革、協調推進改革”……干凈利索的思路,邏輯縝密的闡述,體大思精的布局,習近平總書記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讓中國新一輪改革方向明確、路徑清晰。在被視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2014年,改革呈現加快推進之勢,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確定的80個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中央有關部門還完成了108項改革任務,共出臺370條改革舉措……數量之多、頻率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正化為新一輪改革聲勢奪人的大潮。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梳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根本在“改革”,關鍵在“深化”,重點在“全面”。體現在認識論上,就是堅持系統思維,強調不能以偏概全、不能片面理解。比如,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個有機整體,不能顧此失彼、斷章取義。比如,既要講“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也要講“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要講如何分好“蛋糕”,也要講如何做大“蛋糕”。歸根到底,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國家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進行部署的,對黨和人民事業有利的,對最廣大人民有利的,對實現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有利的,該改的就要堅定不移改。
“改革開放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全面改革,在各項改革協同配合中推進。”體現在方法論上,就是要“審大小而圖之,酌緩急而布之,連上下而通之,衡內外而施之”,充分考慮各項改革舉措之間的關聯性、耦合性,努力做到眼前和長遠相統籌、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漸進和突破相銜接,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最大限度減少阻力。同時,也要立足全局抓大事,善于抓住“牛鼻子”,以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作為突破口,在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集中發力,使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實際成效上相得益彰,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