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3年全國“兩會”正在召開中,關于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提升國家軟實力、努力實現“中國夢”等的議題引起了文藝界代表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作為國內首個民辦遺址類博物館——大唐西市項目的創始人,西安大唐西市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呂建中,以政協委員的身份,結合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相關工作,提出了以下三個提案。
盡快制定《民辦博物館促進法》
“為切實有效推動民辦博物館的發展,應加快制定《民辦博物館促進法》。”呂建中建議,應在法律上明確規定,國家鼓勵社會組織、法人和公民創立民辦博物館,并且民辦博物館與國有博物館享有同樣的權益并承擔相應的責任。
據統計,目前在各級文物部門注冊的民辦博物館已有535家,未注冊的私人博物館總數達1000余座,民辦博物館已成為我國博物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2010年國家文物局等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意見》中提出,民辦博物館與國有博物館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中對此并沒有作出明確規定。
“由于我國民辦博物館起步晚,在辦館理念、管理能力、學術研究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在國有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享有財政撥付經費后,民辦博物館的處境更為尷尬,嚴重阻礙了民辦博物館的發展。”呂建中對記者說。
對此,呂建中建議不管是集體所有、個人所有,還是民辦博物館所有的或合法獲得的文物,其所有權均受法律保護;民辦博物館與國有博物館都有權依法通過文物征集、拍賣、購買等方式獲得藏品;民辦博物館與國有博物館之間,可以合法的交流、交換、借展藏品;民辦博物館之間也可以通過合法方式交流、交換、調撥藏品;在職稱評審、科研項目申報、科研成果評定獎勵、文物修復保護等方面,民辦博物館與國有博物館享受同等待遇。
文化產業項目開發應突出政府主導
“目前,以歷史文化資源為基礎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項目,已成為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新的聚焦點。但是,此類項目在開發建設過程中存在著政府主導地位缺失的問題。”呂建中說,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依托歷史文化的項目缺乏主導意識;二是資源配置不合理;三是對項目缺乏科學規劃。
文化產業項目的盲目開發、重復建設與惡性競爭,造成了珍稀歷史文化資源的空置、流失和破壞,其文化功能和經濟價值也得不到充分體現。
呂建中建議,政府應依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對此類項目統一監督,將其列入該地區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建立一整套包含立項、論證、評估、審批和監管制度,嚴格審查項目保護、建設和利用方案,確保其科學有序實施,并合理配置資源。
同時,政府應鼓勵企業和社會參與進來,調動社會力量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與發展文化產業的積極性,從而走出一條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將電子證據列入《刑事訴訟法》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一方面以其在信息公開化、多元化和便捷性等優勢而受到好評,另一方面卻因此導致個人隱私泄露、不良信息泛濫,甚至形成了“網絡黑社會”這一社會毒瘤。
對此,呂建中建議,在堅持管放結合、引導為主、依法治理的原則框架下,加快網絡立法進程。依據現狀,建立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網絡公民身份認證體系,實施網絡實名制,抓緊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網絡電子簽名法、網絡輿論監督法等專門法律,從法律層次上明確界定了網絡違法犯罪的裁量標準。
由于網絡違法犯罪一般是電子證據,而目前電子證據不是《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證據種類,應將電子證據列入《刑事訴訟法》的證據種類。同時,要從立法層面加大對“網絡黑色產業鏈”、“網絡黑社會”的打擊力度,根除網絡毒瘤,給網絡監管一個法治的支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