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兒童是怎么培養的?——探訪北京八中少兒班
10歲左右入學,用4年時間完成從小學五年級到高中三年級8年的課程,然后參加高考成為“少年大學生”。一般人可能會想:這是怎樣的“魔鬼教育”?
在北京市第八中學(簡稱“北京八中”),這個俗稱“少兒班”的超常教育實驗班已經堅持探索了30年。4年學完8年的課程,少兒班是不是“瘋狂壓縮課程”?老師們是不是夜以繼日搞“題海戰術”?這些“天才少年”又是如何選拔出來的?帶著這些疑問,“中國網事”記者日前探訪了北京八中少兒班。
不是“拼命灌輸”,而是他們“吃不飽”
少兒班一年級,相當于常規學制小學五、六年級。
在一堂看似普通的語文課上,語文老師從《資治通鑒》里選了一則古文《孫權勸學》,標點符號都去掉了,“誰來給大家通讀一遍?”
已經預習過的學生紛紛舉手,一位男生略帶磕絆地讀完了這篇古文,努力注意著讀音和斷句。讀完了,老師開始讓全班同學給他“挑錯”,允許反駁。大家爭先恐后。
糾完錯,老師不直接講解古文,而是要求同學們就不懂的地方提問,并請其他同學回答。除非到了都答不上來或者出現爭議的時候,老師才略微點撥一下,一堂課幾十個問題基本都是同學們互問互答。此起彼伏的討論聲中,下課鈴聲響起,大家的問題全部都解決了。
布置課后作業,不是讓大家背誦古文、記住通假字、詞語含義,而是寫一篇文章,談談對這篇古文的主角——三國名將呂蒙的看法。
“老師,您的節奏是不是太快了?孩子們能掌握相應的知識點嗎?”記者課后疑惑地問。
語文老師笑答:“不會,這些孩子思維非常敏捷,學習能力很強,都習慣了這樣的節奏。而且下節課課前我會花幾分鐘測試他們對這節課掌握的情況,一般沒有問題。”
“的確有不了解的人就我們少兒班的教學產生疑問,說授課是不是像壓縮餅干一樣灌輸知識點?其實,學生個體的智商、學習能力等方面是存在差異的,這些孩子,屬于智力超常兒童,具有比常人更快速、更高效的學習能力,上少兒班之前,他們經常是‘上課吃不飽’。”北京八中相關負責人說,“我們創辦少兒班,恰恰是尊重了這種差異性,因材施教,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其更好地成長。”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院長劉嘉介紹說,來自行為學和腦認知成像的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超常兒童在認知能力、神經結構與功能等方面,都顯著區別于普通兒童,屬于特殊的群體,需要特殊的教育。而且,已經有腦成像研究表明,北京八中的超常教育有嚴格的科學依據:在10歲至15歲時對超常兒童進行鑒別和培養,是超常兒童腦力資源的最優開發時期。在國內的現實研究中,以前很多這樣的孩子因為沒有及時予以區分,常常被認為是“問題兒童”“課堂搗亂分子”,其實是因為他們的學習和領悟能力超出了同齡人,在普通的課堂上早已經“吃不飽”了。
不是“高強度壓縮”,而是真正體智結合
少兒班是不是有什么特殊教材?其實不然,他們的教材和北京市大部分中學生一樣,只是老師們根據這些學生的特點,對教材內容和知識點進行了打通、融合。
“提速的方法,一靠學生自主學習,二靠老師打通知識體系提綱挈領地教學。”一名數學老師說,我打通了初中、高中的數學內容,帶著孩子們做研究式學習。
在課程設置上,少兒班和普通班級的一個最大區別是開設了一門“自然體育課”——每周用半天上課時間進行戶外活動。
“從上課時間上來說,雖然文化課的時間被壓縮到一般學生的50%左右,但體育課的課時卻和普通學制8年的總課時相當。”少兒班課程的開拓者、北京八中少兒班的原負責人趙老師說,少兒班一直注重把體育和道德、品格教育放在同等位置。
在“自然體育課”的一本教學記錄上,記者看到了11公里遠足、1000米游泳、冒雨爬山、集體劃船、8米跳板等活動項目。趙老師介紹說,孩子在體育鍛煉中獲得的毅力和耐力,可以在學習中得到體現。北京八中2013年對歷屆學生資料的整理發現,少兒班畢業生的身高、體重等身體機能的平均值,略高于同齡的北京市區少年。
一名學生家長說:“原本我們覺得有點不可思議,課程由8年壓縮到4年,每周還有一個下午的體育活動,孩子將來能考上大學嗎?后來證明,孩子不僅學習熱情高、學習能力增強,體格成長也很快。”兩年后,這名家長因為工作原因把孩子帶到了英國,經過測評后,孩子在英國進入了相當于高二階段的學習,14歲時考取牛津大學。
不是高分掐尖,而是因材選材
即使是“天才”,伯樂又是誰呢?少兒班的學生,是如何選出來的?如何保障公開、公平?
1984年,北京八中成為北京市全面實行教育改革的試點校,為研究和解決一部分超常兒童上課“吃不飽”的問題,在北京市教委批準和支持下,創辦了超常教育實驗班,探索為他們提供合適的教育。從1985年起,北京八中堅持“精耕細作”的培養方法,每年只招收30人左右。
北京八中校長王俊成介紹說,近年來,北京八中少兒班的報考人數基本穩定在2000人左右。為了從中選擇30余名學生,北京八中形成了一套包括學科知識點、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相結合的考察方法,共經過三輪考察:初試、復試、試讀。前兩個步驟包括十八項智力題、學業水平、個性測試,具體涉及語文、數學、英語等科目的內容和思維能力的考察。試讀階段是住校一周左右,全封閉,考察學生在聽課、自學、個性品質等方面的綜合能力,選出適合實驗班教育的學生。
“我們絕不是唯分數論,而是希望盡量科學地選拔出一些適合超常教育的少年,為他們提供適合的教育方式。”王俊成說,這些孩子如果在普通班接受教育,可能會因為“進度慢”而注意力渙散,甚至因為重復式的強化習題喪失了學習興趣。
數據顯示,自1985年至2014年,少兒班共招收了21個實驗班(前10屆是隔年招生,從第11屆起連年招生),錄取了670余名學生,如今已有17個班畢業。從高考成績上看,有9屆還超過了當年北京市高考平均分最高的學校,近四年連年如此。
這些孩子絕大部分都被培養成“少年大學生”,20歲左右已經獲得碩士、博士學位,也較早開始了職業生涯。以第一屆畢業的33名學生為例,有19人在金融、計算機、通訊等領域從事科技研發工作,9人在國內外大學或研究機構擔任教授或研究員,5人成為建筑設計師、醫生。
畢業于北京大學數學系的一名少兒班畢業生說,自己小學三、四年級時,因為學會知識很快,總覺得學校的課越來越沒意思,上了北京八中少兒班后,才感受到了“有活力的學習”,學業負擔沒有以前小學同學們累,體育課還比他們多,而且少兒班同學相互促進的場能效應也很大,“那一段歲月每次回想起都是陽光燦爛”。
“是花朵,可以開得艷麗,是草木,可以長得茂盛。最適合的教育才是有質量的教育。”王俊成說,孩子們來到少兒班不是“拔苗助長”,而是“給一些特殊的種子提供適合的土壤”。(記者趙琬微 羅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