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本周“史上最強厄爾尼諾”的消息在網上被刷屏,“黃金價格要下跌”“巧克力要漲價”等等其所引發的“蝴蝶效應”,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中央臺記者滿朝旭:據媒體報道,超級厄爾尼諾說法的源頭來自美國夏威夷大學。這所大學的學者阿克塞爾?蒂默曼認為,今年很可能是一個“超級厄爾尼諾”,海面下的水溫非常高,不僅向東移動而且將要抵達海面。據蒂默曼介紹,目前美國的氣候模型分析顯示,這次厄爾尼諾的強度堪比1997年至1998年的那次。關于此次厄爾尼諾的強度,更具權威的美國氣候預測中心此前表示,“仍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實際上不少國家從去年底先后發出厄爾尼諾事件的預警,但是也有持觀望態度的。我國國家氣候中心預測,這次厄爾尼諾事件將延續到秋季,達到中等以上強度,并不會出現“史上最強厄爾尼諾事件”。同時,受厄爾尼諾事件持續發展的影響,預計今年夏季長江中游到江南西部、松花江流域汛情較重;西南地區東部強降水引發的山洪地質災害偏重;華北大部和西北地區東部發生夏旱的概率較大;夏季我國北方氣溫可能比往年同期偏高,但不會出現大范圍、長時間的極端高溫天氣。另外,針對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也做出判斷,認為可能有較強厄爾尼諾現象,往往導致我國發生極端洪澇、干旱事件,1998年發生的江淮大洪水就與厄爾尼諾現象有關。預計今年長江中下游汛期,可能出現類似1995、1996和2010年的區域性洪水,太湖、淮河、黃河上中游及松花江等可能發生較大洪水,華南、西南、西北東部、東北南部等地的部分中小河流可能發生較大暴雨洪水。海河流域近20年、黃河流域近30年沒有發生過大洪水,今年大洪水發生幾率增加,不排除發生較大洪水的可能性,在防汛防災方面需要做好充足準備。
那么什么是厄爾尼諾現象,有哪些危害,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厄爾尼諾事件?
中央臺編輯曹博:“厄爾尼諾”一詞來源于西班牙語,原意為“圣嬰”。19世紀初,南美洲厄瓜多爾和秘魯等西班牙語系國家,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至第二年3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岸本來盛行的是秘魯寒流,隨著寒流移動的魚群使秘魯漁場成為世界四大漁場之一,但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漁民們遭受滅頂之災。由于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圣誕節前后,遭受天災而又無可奈何的漁民將其稱為上帝之子--圣嬰。后來,此詞語用于表示在秘魯和厄瓜多爾附近幾千公里的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異常增暖的現象。當這種現象發生時,大范圍的海水溫度可比常年高出3-6攝氏度。太平洋廣大水域水溫升高,改變傳統的赤道洋流和東南信風,導致全球氣候反常。
有記錄以來,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厄爾尼諾現象,是幾個世紀來最嚴重的一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溫度比平常高出約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喪生,經濟損失近百萬美元。1986年至1987年的厄爾尼諾現象,使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溫比常年平均溫度偏高2℃左右;同時,熱帶地區的大氣環流也出現異常,熱帶地區天氣異常變化;秘魯北部、中部地區暴雨成災;哥倫比亞境內的亞馬遜河河水猛漲,造成河堤多次決口;巴西東北部少雨干旱,西部地區炎熱;澳大利亞東部及沿海地區雨水明顯減少;中國華南地區、南亞及非洲北部大范圍地區均少雨干旱。
1997年至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的水面溫度比正常高出約3至4℃,令長江出現大水,華南地區有持續暴雨,東南亞地區發生大規模森林大火。這次厄爾尼諾現象緊接1990-1994年發生,頻密程度罕見,但規模較小。中國西南五省的旱情也是由厄爾尼諾現象所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