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濟南市基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組織的親子活動中,媽媽帶孩子參加的占了七成。
《虎媽貓爸》電視劇一播出,引起不少家長的共鳴。現實中,不少媽媽為了讓孩子上好的學校,不被別人家的孩子比下去而操碎了心。而偶爾帶孩子出去玩的爸爸卻反而能更得孩子的“歡心”。心理學專家分析,家長有期待不可避免,但教育孩子父母觀點要一致,更要尊重孩子的選擇,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虎媽 操碎心
每周送女兒來濟上輔導班 為上名校花百萬元買房
每周六,李芬(化名)都要開車送晴兒來上輔導班。從濱州一個小縣城到省城,路上要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她們通常早晨七點就出發,這樣趕在八點半之前,孩子就能準時坐在教室里了。
晴兒上六年級,是李芬的大女兒,小兒子才剛上一年級。孩子的父親常年在外跑業務,通常一個月才能回家一次。為避免小兒子沒人照顧,晴兒上輔導班時,李芬便帶著他等在教室外,一待就是一天。下午六點晴兒放學后,再接上孩子一起回家,這樣的狀態已經持續了一年半。
李芬為能專心陪孩子上輔導班,特意換了個輕松點的工作。每周這樣,源自她想讓孩子上名校的強烈愿望。“名校的師資好,管得也嚴,環境啥的都是好的。”李芬說,現在女兒馬上要小升初,在縣城按片劃分只能上實驗中學。但她聽說那所學校的孩子都來自周邊村里,并且拉幫結派常打架,老師教得也不是很好。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要上就上好學校。”李芬覺得,孩子將來肯定要考大學的,省城的師資教育讓她放心,又能給孩子提供更大的平臺和更好的學習環境,她不能讓晴兒輸在起跑線上。
為了讓孩子能報考濟南的好中學,李芬特意在省城買了一套房子準備落戶。打聽到綠城百合能上甸柳中學,2014年時,她“逼著”丈夫借錢湊起來60萬元,又貸了40多萬元的款才購置了一套現房。“但綠城百合的孩子只能上甸柳中學分校,不如總校師資好。”
于是,李芬花了一萬多元,給孩子報考了鄭老師教育的語、數、外課外輔導,好讓晴兒報考濟南外國語中學。李芬打算等女兒考上以后,也讓小兒子來濟南上學,那時她就辭職,專門照顧并教育他們。
孩子 累壞了
一周要上五場課外班 考不到90分得寫檢討
記者在某多元家庭能力建設活動現場見到樂樂時,他正在與媽媽一起用繩子玩拉鋸。這是他能享受到的難得的親子時間,因為他一周有五場興趣班,從周四晚一直到周日,都被鋼琴、書法、美術、機器人和架子鼓等課安排得滿滿的。
在樂樂媽媽看來,他是一個極有思維天賦、動手能力強的孩子,自然不能辜負他的才能。樂樂從一年級便開始上機器人興趣班,一直學到三年級。她看到周圍孩子都在練習寫字,為不讓他落后于人,也給他報名練習書法。
不過,孩子每天上完輔導班就到晚上八點半了,再寫寫作業,十點半才能上床睡覺。在省城,像樂樂一樣忙碌的孩子并不在少數。四年級的小莉一周要上英語強化班、作文提升班、奧數班,另外還有美術班、舞蹈班和書法班。用她媽媽的話說:不是在上課,就是在去上課的路上。
在音樂教師王銳看來,她的同事便是一名典型的“虎媽”。“有時會跟我們分享一些她的育兒經驗,感覺她的生活除了工作便是她女兒,簡直把培養孩子曉樂當成了一項事業。”
王銳說,她的同事每天都要盯著孩子寫作業,每次考完試都要仔細詢問老師孩子丟分的原因,還給曉樂買了成箱的書,培養孩子看書的習慣。而每次考試,只要是孩子考試成績低于90分,便讓孩子寫檢討。
貓爸 太溺愛
會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 瞞著妻子給孩子買零食
比起媽媽在耳邊不停地嘮叨,告訴她這不許那不要,晴兒跟弟弟則更喜歡跟管事少的爸爸一起玩。“爸爸可以給我買零食,這些都是媽媽不許吃的,他還能帶我去打球,平時不寫完作業媽媽是不讓出門的。”晴兒說,爸爸在時,她從不想跟媽媽玩。
“難得陪孩子,就讓她玩得開心。”李芬的丈夫王先生說,為彌補不能時常陪伴孩子的缺憾,他會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還會瞞著妻子偷偷帶孩子出去玩。“要讓她知道,肯定又會說我帶壞了孩子,有時還當著孩子的面跟我吵。”
王先生說,妻子對孩子過高的期待和要求常常讓他覺得無奈。“還逼著我也這樣教育孩子,可孩子畢竟是孩子,要她做到像大人一樣懂事肯定是不可能的。”
而曉樂的爸爸,有時看到孩子讀書讀累了,想讓她放松一下,通常都會引起曉樂媽媽的不滿。“你又不在家,孩子的教育就是我說了算。”曉樂媽媽每次都堅決制止丈夫在她看來寵溺孩子的行為。見習記者 王小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