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論衡
之世相評彈
“偌大的豪宅里,卻遍尋不見一本書。”據辦案人員透露,深圳原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蔣尊玉家中書柜里擺放的并非圖書,而是名貴煙酒、玉器、字畫等,放在床頭的唯一一本書刊還是“少兒不宜”讀物。他家里還布置了一間佛堂,供奉了十幾尊佛像。(6月8日中國青年網)
蔣尊玉并非不藏書不讀書官員的個案,只是被曝光的個例。
2014年,中共中央黨校“領導干部閱讀狀況調查研究”課題組在中央黨校在校學員中所做的一次閱讀狀況調查顯示,對領導干部目前讀書狀況,71%的學員評價“一般”,17%評價“好”,1%評價“很好”,11%評價“差”,1%學員評價“很差”,持積極肯定態度的不到20%。
調查者本身都是領導干部,他們對自己“族群”的評價或會手下留情,因而這個調查應該會偏向好評。但盡管這樣,官員的讀書現狀仍然接近差評。
某些領導干部不讀書,主要是因為,讀書在某些官員眼中,不但對升官發財基本無用,甚至往往起反作用。
現實實踐表明,真正的讀書人會有更多的文化教養,而文化教養的標配就是有廉恥之心,能考慮他人的利益與感受。但這種教養,在某些人的眼中,反而會成為爭權奪利的道德障礙。
俗話說“光腳不怕穿鞋的”、“穿草鞋不怕穿皮鞋的”。這“鞋”就是文化;文化越高,顧慮也就越多。因此“滿腹才華,寸步難行;胸無點墨,縱橫天下”,“百無一用是書生”,“寧為百夫長,不為一書生”等等,就成為古今社會的經驗之談和書生之嘆。
晚唐詩人章碣并不出名,但他的詩句“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卻比他的名字有名得多,就是因為這句詩道出了不讀書的劉邦項羽才是秦始皇的真正威脅的真理。
在某些情況下,為官之道其實已簡化成“定向為人之道”——不受限于學問知識的條條框框,只要精通關系學與厚黑學,做一個讓上級喜歡的人便可大功告成了。
因此過去說“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現在要改成“與君一席酒,勝讀十年書”了。只要有“關系”,獲得的權力足夠大,不讀書照樣可以出書,沒有學歷照樣可以得到碩士博士學位,照樣有高校請去當客座教授或外聘導師。
而且在那些迷信“意頭”的官員眼里,“書”的諧音是“輸”,“讀書”的諧音是“獨輸”,他們就更不愿意讓“書”在冥冥中成為“輸”的咒語。
然而,無論是政治還是行政都是高深的學問。官員是政治的實踐者,社會的管理者,他們需要知道歷史、了解法律、熟悉民意,需要設計行政架構、預見政策效果、掌握傳播規律……這些知識有的是從直接經驗中獲得的,但更多的是從間接經驗中讀到的。那些真正的好書,就是對古往今來經驗的分析研究并升華為理論。
顯然,讀書是一種修養,一種愛好,同時也是一種功利。當書店和圖書館里的書大都有趣有用時;當讀書不但是文化的進階,還是升官發財的進階時;當讀書不是為了執行指令完全作業時,我們就不再擔心書柜被名煙名酒書畫玉器占領了。
(作者是本報首席評論員 何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