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閉店潮波及福建?莆田萬達百貨要求商家撤場
關注理由:萬達百貨全國大規模閉店的消息,網絡上傳得沸沸揚揚,業界一片嘩然。近日,微博曝出,有福建萬達百貨商家已接到撤店通知。該消息是否屬實?
記者調查獲悉,莆田萬達百貨商家已接到撤場通知,不少商家合同未到期就被要求撤柜,還有些剛入駐不久的商家或面臨直接經濟損失。
福建萬達百貨不少商家向記者大吐苦水:年初萬達已有計劃地關閉十家虧損嚴重的門店,而此輪大規模閉店可謂“突然襲擊”,從下發通知到撤店,往往就幾天時間,因擔心被突然要求撤柜或調整,一些商家已減少或暫停了備貨。
微博爆料 合同未到期讓撤場 莆田商戶面臨損失
據公開報道,全國多地區40多家嚴重虧損的萬達百貨門店都將被關閉。因完整名單一直未公開,記者無法核實是否已有福建門店被列入其中。但記者調查發現,福建萬達百貨的調整已初現端倪。
“我是福建省萬達百貨廠商,萬達沒做好賠償,就硬性撤店。”近日,微博曝出,福建萬達百貨廠商也接到撤店消息。發出該條微博的劉女士告訴記者,她是莆田萬達百貨三樓童裝的商戶,剛進場開店一年,與萬達簽訂的協議2016年3月到期。
劉女士提供的“通知書”上寫著“在目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為實現貴我雙方銷售及利潤增長的需要,現莆田萬達百貨有限公司決定將現有業務經營模式轉為大商業廣場模式”,要求商戶于本月底完成柜位調整工作。同時,萬達還向劉女士提供了終止協議及撤場協議。
“迫于輿論壓力,萬達一姓徐的工作人員,又出面告知不允許在本月撤場。”劉女士說,百貨內的其余商戶也都已接到撤場通知,不少剛進場幾個月的商家要面臨直接經濟損失。
萬達回應 福州區暫不調整 調整方案不便透露
一名陳姓先生看到記者在上述微博上的評論后,也與記者取得了聯系,自稱是泉州萬達百貨兒童服裝廠商。
“福州臺江、倉山的萬達會小規模調整,莆田、龍巖的門店已明顯感覺撐不住了。”陳先生透露,萬達集團原定7月底完成的調整計劃,或因近期關注度太大,有可能延后,福建的具體舉措也一直被“捂著”。目前,他暫未收到確切的撤店通知,但很確定,近期福建萬達百貨會有調整。
莆田萬達百貨是否真的將撤場?記者向萬達百貨福建區有關人士求證。但該人士表示,莆田萬達商家撤柜,屬業態調整。其同時表示,福州區暫不調整,而福建其他地區的調整方案還在研究中,不便透露。
馬上調查
百貨商家:一周幾天零開單 已減少或暫停備貨
公開報道顯示,此次萬達百貨的閉店潮,除閉店數量多、涉及區域范圍廣外,其撤柜、閉店速度之快,也被不少商家“吐槽”。長春萬達百貨寬城店商家就反映,撤柜一點征兆都沒有,7月2日通知8月要店慶,要求補貨,但7月4日晚突然通知撤柜,20日正式閉店。
關店如此迅速,福州暫未被波及的商家是否有所顧慮?
記者走訪了福州倉山、臺江的萬達百貨,這兩家百貨目前暫都正常營業,且百貨內幾乎每家門店都在打折,部分門店低至一、二折。但記者發現,無論白天或晚上,客流都遠不如百貨外圍的大品牌門店。
“周一是零開單,今天估計也差不多。”倉山萬達百貨六樓兒童服裝區一女服務員說,年初至今的客流是她工作兩年來的最低點,時常一周幾天零開單,沒一個人進店,她每月只能拿固定工資。該女士透露,因擔心突然要求撤柜或調整,主管已要求減少備貨,盡量推現貨,部分出貨量少的,暫停備貨。
一男裝服務員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也有不少服務員表示,并不清楚具體的調整,還是和以往一樣營業。
餐飲商家:客流下滑明顯 業績跌兩成
實際上,2013年起,全國百貨行業就已出現下行趨勢,客流一度下滑。一時間,各家百貨開始求變,增加業態,吸引客流。去年,福清萬達廣場開業時,其百貨樓層數就已提前“瘦身”,只留4個樓層,剩下的兩個樓層引進健身館、美容SPA等業態。而增加的各種業態中,餐飲成公認的吸引人氣之寶。
“百貨撐不住,還是客流出了問題。”倉山萬達一餐廳的老板說,即便是萬達廣場人氣最旺的餐飲樓層,較去年的火爆場面,今年客流量及業績至少下滑兩成。他舉例,萬達廣場餐廳的店租每平方米是180~220元,還得附加50元的物業費,一家300平方米的餐廳,一年的店租80萬元,沒有客流要撐住的確很難。
業內揭秘:萬達百貨為何“急轉直下”?
有業內人士指出,萬達百貨大規模閉店,“電商沖擊”是理由之一,但與其他百貨業同行相比,萬達商業地產的“父子關系”才是硬傷。
萬達商業地產的選址多在一些發展尚未成熟地段,但對實體商業來說,人流才是最大財富。而作為萬達商業地產的主力業態,萬達百貨又肩負著“培育人氣”與“利潤考核”兩副擔子,確實左右為難。
而另一位內部人士則表示,萬達廣場通常把相對好的鋪位留給國際大牌,萬達百貨則被放到相對偏僻的位置。
□數據
上半年百貨關閉量萬達居首
近日,聯商網發布的《2015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業關店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業在國內共計關閉121家,百貨業態關閉26家,其中,萬達百貨關閉10家,位居第一,緊隨其后的是馬莎百貨、天虹商場等。
東南網7月23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袁麗群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