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教師集體報考警察算不算一個問題,可以繼續討論,但由于這件事引發了社會關心教師和教育,無論如何總是好事。
近日有媒體報道,2014年11月甘肅會寧招錄警察,吸引了大批基層教師報考,最后招錄了189名警察,其中竟有171名來自教師行業。如此大規模的“棄教從警”,讓關心教育的人憂從中來。
會寧是一個貧困縣,人口58萬,每年都有一大批學子考上重點大學,故有“狀元縣”的美名,“老師苦教、學生苦讀、家庭苦供”是會寧教育的“三大法寶”,被譽為“會寧精神”。“會寧學子滿天下”,年輕人也為當上一名人民教師而自豪。但就在這個縣,一次警察招考就錄走171位教師,豈不是影響教師隊伍的穩定?
“棄教從警”首先被歸于教師待遇不如警察。這或許有可能,但肯定沒有將教師每年寒暑假將近3個月的特殊待遇算進去,否則把全年12個月的收入分攤在九個月上,說不定比警察還高。
有教師表示,之所以報考警察因為從小有理想,“長大當警察”。如此浪漫的“警察夢”或許源于小時候“黑貓警長”看多了,也想抓一串老鼠威風威風。但一來171位教師不會有整齊劃一的共同理想;二來至少說明,這171位不把教書當理想的教師怎么就陰差陽錯地當上了教師,其中一定另有原因。
有教師說的聽起來更接近于實話,“當教師整天圍著娃娃轉,不如警察‘威武’”。只是不知道哪天同犯罪分子真刀真槍干上了,會不會覺得還是同娃娃們在一起安全?
其實所有這些說法統統只是所謂理由。在中國廣大地區,不僅僅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就是在發達地區,從教師隊伍中選拔公務員也從來都是慣例。到縣鄉基層政府部門去統計一下,原為教師的公務員所占比例說不定就同189個錄取警察中有171位教師一樣高。今日公眾的驚訝不是會寧發生了大動靜,而是以前發生的同樣事情沒有見諸報道,特別是沒有把錄取數量和比例完整報道出來,大家不知道,所以也沒反應而已。
公務員重要,這沒有問題,素質高一些對開展公共服務確有好處。但習慣于從教師中抽調的做法至少反映出,在主政者看來,公務員的素質要求比教師高。我們無法比較公務員與教師的素質要求,因為崗位與崗位之間不一定具有可比性。但從公務員隊伍之龐大和優秀教師之緊缺來看,“以不足補有余”,顯然不是合理的做法。
腳長在教師身上,人各有志,要走,誰也奈何不了他。所以,真要挽留教師,至少需要做好三件事。第一,提高教師待遇。不能說起來教師工作如何如何重要,給的工資卻比別人差了老多。一個真正關心教育的地方,應該讓教師過上體面生活,不至于像警察這樣危險工種的招錄,都會導致教師隊伍的“嘩變”。
第二,教師是“人類靈魂工程師”,而人又是“萬物之靈”,教師本應是世界上最具挑戰、最需要創造力的職業,怎么會“枯燥乏味”?不能不說這同現行的教育有關:當教學變成了學生一味做習題,教師只需改卷子的流水線,要讓教師在職業生涯中找到樂趣,確實難度頗高。所以,加快教育體制改革已成為穩定教師隊伍的內在需要,對如此重大的轉變不可不察。
第三,當這兩條得到實現之后,就不得不面對教師自身價值觀的問題。人要生活,待遇不能不講,但也不能完全圍著待遇轉。人在選擇職業時,未必都是哪里有錢就去哪里,總還有個個人是否投緣的選擇。尤其是像教師這種承擔著對下一代乃至對民族重大責任的行業,沒有職業榮譽感,而是簡單視之為“稻粱謀”,絕對是不夠的。因為有責任心,所以不計個人得失,傾情關心學生。否則,同樣待遇之下,關心學生越多,性價比越低,這筆賬怎么算得過來?
會寧教師集體報考警察算不算一個問題,可以繼續討論,但由于這件事引發了社會關心教師和教育,無論如何總是好事。只是好事不能只有開頭,還必須有個良好的結局。從財政決定的待遇到體制決定的教學,再到個人價值觀決定的職業取向,這些事情都能處理好了,那以后無論有沒有教師,有多少教師“棄教從警”都不會再成為社會熱點。
( ■顧駿 作者系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