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農作物絕收的風險越來越高。如何讓農作物抗熱、抗病又高產?多年來科學家一直“束手無策”。
近日,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何祖華課題組,發現了一個功能強大的“多效基因”——ER基因,它既能讓農作物耐高溫、抗病、高產,又能提高農作物的水分利用率、促進作物生長發育。
這一研究成果為農作物、園林植物的高效育種提供了重要技術手段。該論文已在線發表于國際頂尖期刊《自然-生物技術》。
前人研究認為,讓農作物同時具備“多重功效”是一項基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擁有抗高溫、抗病蟲等特效功能的農作物,要么“發育不良”植株不飽滿,要么“發育緩慢”高產難保證。
對此,經過長達十余年的持續攻關,何祖華團隊發現,植物“擬南芥”中的ER基因擁有強大的特異功能,它好像給植物細胞涂了一層防曬、抗病的保護膜,讓細胞膜更加完整,不易破裂,植株發育更健康飽滿。
由此,何祖華團隊發現,不僅是擬南芥,水稻、番茄、玉米等農作物中也有ER系列基因的存在。
“我們在長沙、武漢、上海等多地種植了具有更高活性的ER基因水稻。實驗結果發現,當普通水稻已經在高溫下枯死的時候,攜帶更高活性ER基因的水稻仍然可以獲得40%以上的結實率。”何祖華說。此外,ER基因還能讓植物的水分利用率提高50%。
研究團隊認為,ER基因是一個具有重要生物意義的基因位點。可以肯定,未來ER基因在包括水稻在內的單子葉糧食作物以及包括番茄在內的雙子葉經濟作物等不同農作物的抗高溫、抗病育種中都將有廣泛的應用潛力。(記者王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