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把跑道有毒的根本原因找出來,繼而拿出制止有毒跑道進入校園的治本之策,誰能保證重建的塑膠跑道不會仍然有毒?
深圳市福田區美蓮小學多位學生在本學期開學之后出現不同程度的流鼻血、咳嗽、出紅疹等狀況。家長們懷疑這與學校新建操場鋪設新的塑膠跑道有關。首次檢測結果顯示,該校跑道中甲苯、二甲苯平均超出國家標準20倍。
據媒體報道,近日,深圳市福田區考慮到孩子們的健康安全,不再等第二次檢測結果,決定馬上徹底鏟除整個操場及跑道,后續處理干凈確??諝飧蓛魺o害后再組織學生返校。
塑膠跑道周圍以及校園內的空氣質量何時能夠達標,權威檢測需要假以時日才可以得出結論,當地政府決定不再等待第二次檢測結果,馬上鏟除整個操場跑道,以加速空氣凈化的過程,是個務實的舉措。不過,跑道被徹底鏟除,客觀上使得對有毒跑道的后續追責更加困難,甚至無法展開。此次“毒跑道”事件,很有可能和此前某些地方的類似事件一樣到此結束,草草收場。
鏟除有毒跑道行之有效,快捷方便,可本質上仍是治標之策。跑道剛剛建成就被拆掉,帶來的成本誰來承擔?更重要的是,塑膠跑道現在基本已成為校園的“標配”,拆除跑道毫無疑問只是暫時之舉,過段時間很有可能還需重建。如果不把跑道有毒的根本原因找出來,繼而拿出制止有毒跑道進入校園的治本之策,誰能保證重建的塑膠跑道不會仍然有毒?下一次,失去了媒體和輿論的集中關注,孩子們的健康又該怎么辦呢?
有毒跑道為何能輕而易舉進入校園?首先是質量標準的不健全。據專家介紹,對于塑膠跑道的質量標準,我國目前大約有兩類,一是體育標準,二是環保標準。兩類標準分別對塑膠跑道中的苯、甲苯、鉛、鉻等有害物質的限量和可溶出重金屬含量等作出了規定。但問題在于,一方面,兩類標準對部分有害物質的要求不大一致,客觀上為生產企業鉆空子留下了空間;另一方面,跑道面層材料的有害物質含量只是其一,塑膠跑道在施工過程中同樣存在風險因素,但在防范此類風險方面目前還缺少明確規定。
某種意義上而言,質量安全標準的滯后有其必然性?;瘜W指標何其多,很多本來就不應該出現于正常的生產過程中,當然在最初的安全指標中也不會出現。當年的“毒奶粉”事件發生之時,奶粉行業不是也沒有三聚氰氨的技術標準嗎?然而隨著生產環境和市場因素不斷變化,新的有害物質不斷出現。這就意味著,質量標準本身也必須及時修訂和完善。此次“毒跑道”事件之后,據報道上海質監部門正在開展調研,擬針對塑膠跑道國家標準中的不完善之處,補充有毒有害物質的限量指標和檢測方法方面的標準,這無疑很有積極意義和示范價值。
質量標準完善了,接下來就是如何保證執行的問題,換言之就是監管問題。有毒跑道進入校園,這其中除了生產和施工過程可能存在不規范之外,還涉及多個監管環節。監督主體的不明確,必然導致監管責任虛置,出了問題誰都不負責,堂而皇之置身事外。學校設施出了質量問題,學校當然責無旁貸,但如塑膠跑道建設這樣關乎質檢、環保等多領域的體育設施建設,其監管責任顯然又決非學校所能獨自承擔。
合理的解決之道,應該是由地方政府出面,建立健全監管體系,規范塑膠跑道建設中的審批、招標、生產、施工以及驗收等各環節的程序及其責任主體。只有明確責任主體、強化責任意識,才能保證各負其責,改變“九龍治水”的局面,才能避免出現在責任事故發生之后無法追責的尷尬,最大限度制止有毒跑道再次進入校園。
(■劉楚漢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