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補”是國家為了促進糧食生產、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和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惠民、利民的民心工程。然而,湖北的一些干部卻打起了糧補的“歪主意”:虛列戶頭、套取補貼,變小為大、以次充好。
2004年,我國開始執行糧食補償政策,這對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倒逼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穩定民心等有著重大意義。但從湖北冒領糧補案件中不難看出,8000多萬元的糧補資金被非法領取,不僅影響到一個地區農民和糧食種植業的熱情,寒了百姓的心,更嚴重影響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其實,種糧補貼發放有著嚴格的流程,必須經過審核、撥款、發放等多個環節,可以說,層層把關,密不透風。人們不禁納悶,私吞糧補的“碩鼠”是如何“過五關,斬六將”,闖過重重“關卡”的?糧食直補資金的核發、監管部門哪里去了?“村務公開”、“財務公開”難道僅是一紙空文?
作為明眼人,只要到漁場、西瓜地、蠻荒之所實地看一看,走一走,必然瞧出“貓膩”。但是,監督者們往往只是依葫蘆畫瓢,走過場,在機關辦公室看看報表、對對數字,審核簽簽字。核實、調查和監管流于形式,下級忽悠上級屢試不爽,違規申報由此“一路綠燈”,加之基層政務不公開不透明,都給冒領補貼創造了可乘之機。由此可見,糧補亂象背后不僅暴露了相關部門責任意識的缺失,也凸顯了監督和管理存在的漏洞。
糧補亂象,問責懲處就要雷厲風行。相關部門要深刻反思,深查細究,順藤摸瓜,深挖背后的“貓膩”,揪出背后的權力操盤手,將其一網打盡,將真相公布于眾。對審核把關不嚴、失職瀆職、為官亂為的干部,要嚴肅問責,絕不讓幕后“黑手”和懶政官員逍遙法外。
“缺乏監督的權力必然向利益傾斜,最終走向腐敗。”糧補款被冒領擊中了監管的“漏洞”。杜絕此類事情再發生,要強化權力的監督和約束,把任性的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在糧補執行中,要剪除權力、人為因素的干擾,農業和財政部門要把責任扛在肩上,加強對糧補申報核實、資金撥付、補貼發放等方面的監督、管理,完善“全鏈條”式的監管機制。同時,建立起縣、鎮、村糧補政策的責任清單,真正讓惠民政策落地。
此外,要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實行村務公開和民主決策,讓更多的農民擁有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避免監督的盲區、死角,防止私吞糧補的“碩鼠”出現。對發現的村干部違紀違法案件,要發現一起、曝光一起、嚴懲一起,決不姑息遷就。對重大典型案件要及時通報,形成震懾,使村干部不敢貪、不敢腐。(鄭端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