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水資源短缺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北京,長期以來,北京市以年均21億立方米的水資源量支撐了年均36億立方米的用水需求,而在“南水”沒有進京之前,北京人均水資源量僅有100立方米。即便是這樣的用水量,北京也是在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才勉強保證的。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日前通報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一年后的情況,南水北調的進京無疑為北京緩解了水資源短缺的壓力,可是究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北京發揮了什么效益?地下水生態環境是否有所改善?水質問題到底有沒有保障?缺水問題是否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截至12月4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累計分水水量21.7億立方米,工程運行安全平穩,水質穩定達標,提高了沿線城市的供水保證率,其中向北京市輸水8.22億立方米,天津市輸水3.73億立方米,河北省輸水1.25億立方米,河南省輸水8.47億立方米。在北京,南水北調來水基本覆蓋中心城區、豐臺河西地區及大興、門頭溝等新城。北京市豐臺、大興一些居民,常年使用的是地下水,水質偏硬,水燒開后有明顯的水垢,江水進京以后,這些地區最先改用南水北調的水,居民自來水使用感官有了明顯改善。住在郭公莊幸福家園的一位居民告訴記者,她是2014年底搬過來的,那時候的自來水水堿很多,水壺用過一陣就全是水垢,遠不如現在的水質量好。
在天津,南水北調供水區域覆蓋中心城區、環城四區、靜海區和濱海新區部分地區,面積達1200平方公里,超過常住人口數量一半的天津居民從中受益,較好地滿足了城市生產生活用水需求。天津河西區市民吳卿田給“長江水”點了贊:“口感好、水質好,也清亮。”
南水北調中線河南段供水目標涵蓋南陽、漯河、平頂山、許昌、鄭州、焦作、新鄉、鶴壁、濮陽和鄧州市,受益人口達1400多萬人,在許昌居住的陳愛平反映,明顯的變化就是以前總覺得有水銹,現在沒了。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一年,居民用水質量、缺水態勢、以及生態環境都有了明顯改善,通水效益逐漸顯現,但這并不意味這京津這一常年缺水的地方就高枕無憂,缺水的形勢依然不容樂觀,北京市南水北調辦的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北京本地多年平均水資源和外調水資源的總量僅為31億立方米,而2014年用水量達到37.5億立方米,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人均水資源量仍僅有150立方米左右,遠低于國際公認的缺水警戒線。同時,北京市人口總量仍在增長,水資源緊張的局面依然嚴峻。為保證首都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增加外調水量。
北京的缺水不是一天兩天了,過去幾年靠常年超采地下水維持,而超采地下水使生態環境受到極大影響,中線工程通水以后,北京向運行中的地下水水源地補充南水,重點回補了多年來超采嚴重的密云、懷柔、順義水源地,遏制了地下水水位的下降趨勢。到今年9月,16年來地下水水位首次出現了回升。但是要徹底回補北京的地下水缺口,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北京市南水北調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和1980年相比,地下水的儲量大概減少了90多億噸。90多億噸是什么概念?北京所有市民一滴水都不用,不吃不喝,不洗澡也不洗車,大概5年能省下來的量。最關鍵的是,把水抽上來很容易,但是生態一旦破壞了再想補回去就非常難。北京之所以通過潮白河往下補水,就是利用其下滲功能,不會對生態造成破壞。
而對于天津來說,天津市重新劃定地下水禁采區和限采區區域范圍,要求引江通水后更加嚴格管理地下水。一年多來,加快了濱海新區、環城四區地下水水源轉換工作,目前天津城市生活用水的缺口已經有了保障,但是農業和生產用水以及環境用水的缺口還較為緊張。天津市南水北調辦總工程師趙考生指出,引江通水后一段時期,天津的城市生產生活用水將有所改觀,但農業和生產用水依然缺乏,水資源狀況不容樂觀。南水北調通水之前,城市擠占了一部分農業和生產的用水。趙考生說,南水北調通水以后,水量上豐富了,原先想改善水源條件不具備:“想改善,沒有水”。
因此,即便有了南水北調的水,節水措施依然要嚴格執行,按照水利部組織編制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水利專項規劃》,京津冀將構建水資源統一調配管理平臺,實行水量聯合調度。到2020年區域水資源超載局面得到基本控制,地下水基本實現采補平衡。
很多生活在北京的朋友們心目中,我們每天用的水是用水的小出口,工商農業、景觀等用水才是大頭,說到節水似乎與我們關系不是那么的大,而來自北京水務局的資料顯示,北京人的生活用水從2000年的13億立方米增加到2013年的16.3億立方米,占比達44.8%,近年來年均剛性增長3000萬-4000萬立方米,是首都水資源最大缺口。
比缺水更讓人感到憂慮的是生活在北京的我們面對水危機普遍不敏感,我們真的應該認清北京面臨的現實:地表水資源量銳減;現有的地下水源地可開采量衰減;可供規模開采的新水源已經難以找到;氣候變化等不確定因素等等,北京水資源供需仍處于“緊平衡”狀態,水資源短缺仍將是首都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第一制約因素。讓我們從自身做起,養成文明節水的生活方式,“節水光榮、浪費可恥”。(記者滿朝旭 賈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