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退兩個“老大”市場 騰退土地全部綠化
昌平區壓減流動人口9.9萬
每到年根兒,小區內外騎摩托亂竄的、走街串巷擺攤的、亂停亂開堵路的,總是讓昌平區佰嘉城小區的居民賈紅芳特別糟心,馬路對面就是京北最大的農副產品集散中心城北回龍觀商品交易市場(以下簡稱“城北市場”),大量的外來人口因此聚集。今年,賈紅芳感覺踏實多了,小區內外清靜了,目前這個市場已經完成了九成以上的商戶騰退,實現至少1.5萬流動人口的疏解。作為本市唯一外來人口倒掛區,昌平區今年綜合運用多種手段,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要求,截至目前,昌平區已清退污染企業162家,拆違600多萬平方米,壓減流動人口9.9萬余人。
城北市場
安全堪憂小區不得不封門
12月31日前商戶全部清退
很多人只知道城北市場面積很大,但并不清楚它的“江湖地位”。回龍觀鎮政府提供的數據顯示,市場共有商戶攤位8230個,日客流量達3萬余人次,車流量8000余臺次,各類商品日交易5500余噸,日交易額4500余萬元,年交易額超200億元,是京北主體量最大、交易額最高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
“別看這么大的市場就擺在家門口,我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賈紅芳和很多住在周邊的居民,對市場帶來的負面影響意見頗多。首先就是外來人口的大量聚集,佰嘉城小區本來有三個朝北開的門,但由于很多市場從業人員租住在小區里,經常騎著摩托車長驅直入,竄來竄去不安全,為此小區不得不把大門關閉,改成了旋轉門。同樣也威脅了小區的治安,“以前一到年底,小區里路燈照不到的地方,真的有小偷爬窗戶呢。”賈紅芳說。另一方面,車流量巨大導致市場內部和周邊的交通經常擁堵,大量門臉房位于回南北路的北側,道路的輔路幾乎成了商戶裝卸貨的停車場;而市場內部道路雖有四個車道寬,但因為亂停亂放,車輛經常纏在一起出不來。
其實對于賈紅芳和周邊居民們來說,附近有永輝、物美等大超市可以滿足生活必需,而對于回龍觀鎮來說,這個交易額巨大的市場屬于低端業態,不能給本地帶來稅收,卻帶來了眾多的問題和隱患。因此,自10月16日起,回龍觀鎮啟動了該市場的清退整治工作。截至目前,累計騰退商戶攤位數7775個,已完成總數的94.5%,實現至少1.5萬流動人口的疏解。回龍觀鎮鎮長雷濤表示,目前尚有400余商戶沒有退出,力爭今年12月31日前完成全部商戶清退工作,2016年3月31日前完成市場整體拆除,實現場清地平。
此外,鎮政府還加速了市場外遷的對接工作,主動與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和張家口新合作農產品物流園區溝通對接,積極為商戶發展爭取條件,實現糧油、淡水魚、海鮮等批發商品功能北移。
東小口舊貨市場
臟亂得連本村村民都不住
28個市場騰退土地全部綠化
如果說回龍觀鎮有華北地區農副產品市場的“老大”,而東小口鎮則有舊貨市場的“老大”,按照副鎮長張傳成的話說,這里甚至可以左右華北地區廢品回收市場的價格走向。據2014年數據統計,東小口鎮共有大型舊貨市場28處,占地面積約76萬平方米,涉及人口約2.8萬余人,可以說是遠近聞名的“廢城”。
然而最近,東小口鎮這些舊貨市場的所在地發生了大變化。沿著中東路向西直行,道路兩側是賀村的所在地,圍擋里面已經種上了樹木。“原來這些地方都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舊貨市場,總共有3個,現在都已經拆完改成造林了。”張傳成說罷又向西指著一片矮破平房,“年底前這一片也要拆,也要造林。”
這些地方,都曾經是舊貨和廢品的天下,村里的道路被拉舊貨的大卡車軋得坑洼不平,私搭亂建的房子偶發火情。環境臟亂得連本村村民都不住,收了租金自己“逃”到他處。這里就成了外來人口大量聚集的地方,張傳成提起前幾年這里發生的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河北沽源的一個村子正趕上村委會選舉,可村里的村民幾乎都在東小口鎮的舊貨市場打工,于是村里的人帶著公章直接來到東小口,在這里搞起了選舉。
東小口鎮的舊貨市場到了不得不治的地步。從2013年至今,東小口鎮共組織各類聯合執法活動72次,拆除各類違法建設1165053平方米,其中包括舊貨回收市場65萬平方米,騰退土地2245畝,清退各類從業人員50825人。張傳成說,截至目前,鎮域內剩余大型舊貨市場3處,其中馬連店村的高清豫合廢品回收市場已列入2016年造林計劃,將于2016年完成拆除;蘭各莊村5號的京豫旺發物資回收有限公司已列入北京市棚改計劃,將于2016年完成拆除;東小口村甄俊茹廢品回收市場將于2016年元旦前后完成拆除。
值得一提的是,東小口鎮舊貨回收市場騰退的土地將全部用于綠化,改善生態環境,配合北京市完成綠化隔離帶建設任務,而村民也將住回正在緊張建設的回遷房中,不僅能領到綠化造林的補償款,還可以在林地里找個養護工的工作,實現就業的同時共同維護家園。
亮點
10類臺賬8類體征指標助力人口疏解
全年壓減流動人口約9.9萬人
城北市場疏解1.5萬人、東小口鎮疏解5萬人……這只是昌平區人口疏解“成績單”的其中一部分。昌平區政府辦副主任唐朝輝介紹,全區建立了管人、管地、管出租房屋等“五管”政策,制定推行“待疏解退出項目清單”、“可利用存量資源清單”、“需承接目標對象清單”三個清單,截至目前,已梳理出存量建設用地53.24平方公里,存量房屋建筑面積610萬平方米,待疏解退出項目242個,需承接目標對象35個。
值得一提的是,昌平區建立由10個部門牽頭負責的10類專項臺賬,全年動態掛賬5336個項目,還圍繞加強人口動態監測,建立了人口動態監測臺賬,創新了8類體征指標監測體系,用水、電、垃圾產出量、手機保有量、公交客流量、工商注冊量、警情通報等信息,精準掌握人口疏解動態,全年最終實現壓減流動人口約9.9萬人。下一步,昌平區還將培育未來科技城、天通苑、北七家、昌平新城等一批創業社群,構建創新創業生態圈。加快推動中關村昌平園中心區“騰籠換鳥”,通過置換、并購、改造升級等方式,實現產業退低進高。
本報記者 葉曉彥 文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