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評論員
南方時論
全國宣傳部長會議5日在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出席并講話,就做好今年宣傳思想工作提出明確要求,要繼續深化對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學習教育,精心組織好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重大主題宣傳,把黨和國家發展新的實踐成果展示好,把黨的理論創新成果闡釋好;再次強調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體現,對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國際話語權、引導國際社會全面客觀認識中國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現實一再證明,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當今世界,誰的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誰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就能廣為流傳,誰就能掌握國際話語權。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國際傳播能力依然偏弱,在國際熱點問題和突發事件報道中的原創率、首發率還不高,國際接受度和影響力還有限。研究表明,西方媒體掌握著全球90%以上的新聞信息資源,近70%的海外受眾通過西方媒體了解中國,而相當多的西方媒體仍然戴著“有色眼鏡”觀察中國、報道中國。這就必然導致在西方輿論里的中國與真實的中國相去甚遠。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著力改變“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我們必須堅持國家站位、樹立全球視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中國不乏好故事,也不乏好聲音,關鍵是如何講好、傳播好。在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充分展現了中國領導人的卓越智慧。梳理總書記近年來的外訪活動,我們不難發現,每到一個國家,總書記都會在當地主要媒體上發表署名文章或接受專訪,同時還會發表重要演講或講話,而在這些文章、專訪、演講、講話中,總書記講述了一個又一個的中國故事。在去年的訪美之行中,這一特征就體現得淋漓盡致——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讓世界清楚準確地了解中國的政策方針和發展走向;在主旨演講中,就中美新型大國關系亮明中國主張;在梁家河的故事中,讓國際社會近距離感受中國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事實證明,把中國故事講好了,把中國聲音傳播好了,就能增強在國際上的話語權,把握國際事務的主動權。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必須堅持創新為要,大力推進宣傳思想工作理念創新、內容創新、手段創新,更好以創新增活力。一要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闡釋好中國夢的深刻內涵和世界意義,闡釋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和發展成就,闡釋好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及其對人類文明的獨特貢獻,營造于我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二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用西方學者和民眾能夠理解、樂于接受的話語體系解釋中國問題,創新中國故事的對外話語表述,讓國外受眾想了解、聽得懂、愿接受,從而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三是要加大傳播渠道建設力度,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著力打造重點外宣媒體,提升議題設置水平,完善全球新聞信息采集傳播網絡,充分發揮集合效應,提高新聞傳播“時、度、效”,讓中國聲音準確及時傳出去。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對外宣傳一項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一直以來都高度重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特別強調利用互聯網特點和優勢,推進全方位創新,力爭在國際話語權的爭奪中通過新媒體實現“彎道超車”。比如,通過在海外影響力大的社交媒體廣泛推送符合海外受眾視聽習慣的資訊,傳播中國聲音、嶺南風尚,收到了良好效果。新形勢下,全省各級黨委、政府要進一步加強對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宣傳部門要加強統籌協調,各有關部門要積極支持配合,省直有關宣傳文化單位和各主要媒體要把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講好中國故事、廣東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廣東聲音,推動廣東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