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解功能謀突圍,協同發展譜新篇
本報評論員 樊大彧
今日社評
北京正經歷著從“城市化”到“再城市化”的跨越式治理,這場治理沒有現成的經驗,只有令人鼓舞的美好前景——山青水綠,道暢車順,井然的胡同,醇厚的古跡。每一位市民都要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共同探索實現偉大的目標。
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并發表重要講話,明確了北京在新形勢新時期的戰略定位,提出了北京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奮斗目標,發出了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總動員令”。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廓清了北京的發展思路,指明了北京的工作方向。兩年來,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已成為北京發展和改革的重中之重。(相關報道見A4-A7版)
30多年來,中國已快速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北京作為首都,也經歷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迅猛發展。這些年來,北京的城區面積不斷擴張,從三環、四環到五環、六環;北京的人口不斷激增,從800萬到2100萬。北京的樓越來越密,交通越來越擁堵,空氣污染日漸加重,自然生態系統和資源環境處于超負荷狀態,長期開發建設讓北京患上了“大城市病”。
習總書記兩年前視察北京時,分析了北京“大城市病”的根源,并為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從表面看,北京的問題是人口過多帶來的,深層次分析,很多問題都是功能太多帶來的。新中國成立后,北京由消費城市向生產城市轉變,北京戴的“中心”帽子越來越多,政治、文化、醫療、教育、科技、金融等等,不一而足。長期的功能“超載”,讓北京經濟社會發展諸多要素處于“緊平衡”狀態,“大城市病”隨之而來。習總書記的“2·26”講話,將北京的城市戰略定位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在定位明確后,疏解非首都功能,讓城市發展與城市戰略定位相一致,很快成為全市上下的共識,北京開啟了前所未有的從聚到疏的重大改革。
要想成功疏解非首都功能,解決北京的問題,就必須將首都發展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結合起來,在國家戰略統籌下,依托京津冀乃至更廣闊的空間,讓北京瘦身健體,走向更廣闊的天地。過去兩年里,北京像做外科手術一般,向外疏解了許多“家底”——北京工業已向河北轉移項目逾80個,總投資額約1368億元。當然,疏解功能并不是甩包袱,對于高能耗、有污染的項目,北京則是就地淘汰。除了工業項目,去年全年全市共撤并升級清退低端市場150家,對于“磁石”一般聚集人流的物流基地、部分教育醫療公共服務設施等,也都在逐漸疏解之列。
在疏解功能的過程中,推進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使北京獲得了深入優化調整城市布局的重大歷史機遇。三地協同發展不能只考慮產業對接,還要考慮配套設施、服務功能,這樣才能吸引人口自愿向外轉移。而這一過程,最終將讓京津冀從淺層次合作,走向功能定位、產業分工、交通體系等全方位的融合。協同發展讓三地各項資源獲得相對均衡配置,最終會舒緩北京對周邊地區的“虹吸效應”,北京的“大城市病”才能去根兒。
兩年來,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工作穩步推進,到明年,全市燃煤總量將控制在1000萬噸以內,全市PM2.5年均濃度比2012年將下降25%左右。減負后的北京,天會更藍,水將更清,更重要的是,在正確改革思路的指導下,北京正在實現一條內涵式集約發展的新路徑。北京劃出了一條條規劃“紅線”,涉及城市開發邊界、水資源、人口等方面,這些都將成為根治“大城市病”的良藥。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也是北京人的驕傲。北京這座城市,正經歷著從“城市化”到“再城市化”的跨越式治理。這場治理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只有足以鼓舞人心的美好前景——山青水綠,道暢車順,還有井然的胡同,醇厚的古跡。每一位市民都要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共同探索實現偉大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