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兩會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政治盛會,也是外國專家學者感知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窗口。世界經濟論壇大中華區首席代表艾德維認為,在全球經濟發展低迷之時,中國自身將如何適應經濟增速放緩的“新常態”引發世界關注。他同時認為,伴隨著新的產業革命來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將極大釋放中國民眾潛在的創造力。

世界經濟論壇大中華區首席代表艾德維
新華網:中國進入一年一度的“兩會時間”,您最關注中國今年兩會上的哪些議題?
艾德維:今年兩會的召開正值一個非常關鍵的節點。世界經濟如何復蘇?中國又如何適應經濟增速放緩的“新常態”?全世界都在期待中國的回答。因此,不僅政府工作報告,還有中國進一步經濟改革和開放的計劃也肯定吸引許多人的關注。
新華網:今年是中國“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創新居于首位。國際輿論認為,創新將成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您認為未來5年,中國的創新發展該從何處發力?
艾德維: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董事長施瓦布教授認為,我們正站在新產業革命的門檻前。此次新產業革命以移動互聯、人工智能、新一代機器人、3D打印、納米技術、生物技術、基因工程等所涌現的新技術的相互匯合為特征。此次新產業革命的規模、速度和影響在人類歷史上將是史無前例的。
我注意到,中國領導層不僅已充分認識到這一趨勢,而且還考慮到如何融入這股潮流,進一步促進中國經濟發展。“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就是通過技術驅動創新,帶動產業結構升級的一個重要范例。
除了制造業的產業升級之外,互聯網和移動技術正在逐漸改變中國的零售業、健康、金融、交通和房地產等產業的形態,例如“互聯網+”催生了許多中國互聯網公司在國內和世界各地蓬勃發展。
當前,中國政府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極大地釋放了中國民眾潛在的創造力,也必將再次證明人才,而非資本,才是21世紀創新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中國政府出臺的綠卡政策和人才引進項目,吸引了外國專家來中國工作和經商,特別是在高科技產業。
新華網: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增長備受世人矚目。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5年GDP增速定格在6.9%。面對中國經濟“新常態”,一些國外輿論認為中國經濟有可能“硬著陸”。對此,您怎么看?您又如何看待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前景?
艾德維:現在,中國由投資和出口導向型經濟不斷轉變為消費和服務業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并處于“新常態”的關鍵階段。鑒于這一轉化過程的巨大規模和高速度,它的任何不確定性都會引發眾人的注視。當改革進入了“深水區”,政府的決心和能力對于國家能否保持持續不斷的增長變得愈加關鍵。
2016年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風險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經濟的主要風險依然是大量沒有確定性的企業債務,中國政府采取了很多積極的措施去解決這一問題。據我們觀察,一方面,中央政府仍有許多政策工具去減緩金融沖擊,并居于一種擁有相對充足外匯儲備的比較良好的財政狀況。另一方面,積極的經濟政策必須出臺,使新的資金注入效益良好的服務業領域和高端制造業,這些舉措將獲得較高的收益,也將加速中國經濟不斷向“新常態”轉化。
新華網:自2012年首次闡釋“中國夢”以來,習近平主席在各種國際場合反復闡釋“亞太夢”、“非洲夢”、“拉美夢”、“世界夢”等,有力地傳遞了中國的發展理念。您如何看待這一理念?
艾德維:中國在國際舞臺上一直發揮著越發重要的作用,并積極將自身與世界福祉的各個方面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我看來,決心成為一個強大開放的經濟引擎,并承諾為本國13億人口提供更好生活條件的國家本身就是對世界繁榮的巨大貢獻。隨著中國經濟和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和品牌出現在海外市場,尤其是在亞洲、非洲和拉美國家,讓越來越多的中低等收入的消費者共享經濟合作的好處。
新華網:習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至今已有3年了,您認為到目前為止,“一帶一路”倡議取得了哪些成就?您如何看待這一倡議的發展前景?
艾德維:中國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使其他合作者們感到他們能夠很好地實現合作共贏。“一帶一路”倡議和亞投行將構建起中國同其他國家合作共贏的平臺。
我更感興趣的是,中國公司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如何抓住機會去拓展其在海外的市場。毫無疑問,走出去對它們來說存在著巨大的挑戰。過去幾年,世界經濟論壇舉辦了一系列中國公司走出去的實例研究。我們試圖去了解新一代的中國公司在進行海外拓展業務時所面臨的挑戰。 (薛筆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