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省美術學院與當地村民因為征用耕地費用談不攏爆發沖突。為此,河北美院向全體學生發布消息,號召他們早上7點到校門口集合。多位學生證實,他們并不知情集合的意圖,等到了現場才知道是給學校“圍場子”“當肉盾”。學生表示,他們是“被逼著去的”“不去就扣學分”。(見4月11日《京華時報》)
學校與村民因征地費用談不攏爆發沖突,強行召集大量學生到場“助威”、給學校“圍場子”“當肉盾”,如此場面將意味著怎樣的安全風險,又將產生怎樣不堪的后果,令人備感疑惑和憂心。
學校是育人場所,采取任何一項措施,首先要考量的是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有沒有影響,對學生的安全會不會造成損害。以此而論,將大量學生強行召集到征地沖突現場、“當肉盾”,將無辜的學生置于危險之地,不僅有悖安全至上的教育原則,而且也是對管理的曲解。至于“不去扣學分”的做法,更是錯上加錯。
進一步而言,學校在面對矛盾糾紛時,本應選擇合理合法的解決渠道、方式,比如通過有關部門進行協商,通過訴訟程序加以化解,抑或與村民坐下來平心靜氣地溝通。然而該校卻反其道行事,不是“有話好好說”,而是“赤膊上陣”,將學生召集到暴力沖突現場助威觀戰,意圖暴力解決問題。這樣的做法是打算向學生言傳身教什么?是依法行事的法治精神,還是以暴易暴的叢林規則?以這樣的“言傳身教”,作為教育機構、教育者怎么能做到“行為人師、身為示范”呢?
學校不是江湖道場,不能采取帶有明顯江湖色彩的極端方式解決矛盾。拿學生當“肉盾”,道理上說不通,道德上有瑕疵。不管學校是否有理,錯誤的方法只會產生相反的結果。對此,當事學校的管理者難逃其咎。希望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及時制止此類行為,將不良影響降低到最小。也希望其他地方的學校和行政管理部門引以為戒,切實防范類似的“鬧劇”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