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日前下發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6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提出到2017年,基本實現符合轉診規定的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一直盼望的好政策終于要實現了,市民在激動之余也有期待。
案例A
市民:王秀珍 北京戶口
醫保關系在唐山
月月都得看病,
每半年郵寄一次資料回唐山報銷
79歲的市民王秀珍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她最苦惱的事情就是每半年就得收集自己看病的所有資料,然后寄到唐山去申請報銷。“那邊我們沒有親戚,認識的老朋友歲數也都大了,不能辛苦人家。”
王秀珍和老伴結婚的時候,老伴還是一名軍人,1978年,老伴轉業到了唐山,為了照顧老伴,王秀珍把3個孩子撇在了北京,轉調到了唐山工作,戶口也從北京轉出。“老伴不會做飯,那個時代也不像現在,沒地兒買去。”1990年,兩人先后退休。3個孩子都在北京工作,兩人在2002年底搬回了北京,戶口也從唐山轉回來北京。十幾年過去了,除了要報銷醫藥費,王秀珍幾乎沒回過唐山:“我們認識的老朋友也全都退休,好多也都跟子女生活,幾乎都聯系不上了。單位也破產了,現在的唐山對我們來說,真是人生地不熟。”
從回北京之后,因為對相關政策不了解,王秀珍一直都是自費買藥,“我這些病離不開藥,可也不愿意為了報銷就沒事跑去住院。我每次去看病幾乎都不用檢查,就是開各種藥。”3年前,王秀珍在朋友的提點下辦了慢性病本,這才能報銷部分醫藥費。
剛開始總是準備不齊資料,王秀珍沒少受累,有時候材料被打回來好幾次。不過3年下來,她已經有了豐富的經驗,可要拿到報銷的錢還得等不少時間,“我去年12月中旬郵寄了報銷材料,直到前幾天才收到報銷的錢。”這中間,王秀珍頗覺經濟壓力,她現在是“月光族”——工資2400元,而她每個月光藥費就得1400元,再花點生活費,手里就不剩多少了。“我都是周二下午去協和醫院找我的主治大夫開藥,這樣一般就不用化驗,省下點檢查費。”
對于醫保異地直接報銷,王秀珍期盼了很久,“不要求別的,只要能讓我們直接報銷,就按唐山的標準就行,哪怕少報點都行。”看到了醫改的最新消息后,王秀珍覺得自己沒必要為了直接報銷就非得去住院,她開始期盼異地門診醫保費也能直接結算:“像我現在也不能月月去報銷,都是半年送一次材料。報銷時間長了,錢就有點周轉不開,有些檢查能不做就不做,沒有檢查結果,藥量也不好調整。如果門診也能直接結算了,我就不用這么多顧慮啦。”
案例B
市民:張楠 醫保關系在北京
一年200天在上海工作
因公出差急病去醫院,
掛不了急診只能自掏腰包
張楠在北京的一家公司當設計員,因為工作的關系,他常年要到上海出差,每年離開北京的時間有兩百多天。談到異地醫保報銷難,他只能報以無奈的苦笑:“到現在我也沒弄清楚醫保報銷該怎么辦,平時有小病小災能扛就扛,基本不去醫院。”張楠曾經咨詢過朋友關于異地醫保報銷的問題,但各種不同的說法卻讓他感到十分困惑:“有說是急診才能報的,有說是住院才能報的,沒有人能說出個準數。”
兩個星期前,因為突發嚴重的腸胃炎,“扛不住”的張楠只能去了趟醫院。之前朋友告訴他急診可以報銷,他就直奔了醫院的急診部。但讓張楠無語的是,到了分診臺,護士卻告訴他像他這樣的病只能去掛門診。“連最后一點報銷的希望都沒有了。”萬般無奈之下,張楠最終在門診自費了幾十塊錢。錢數不算多,但是張楠總覺得虧得慌。
盡管沒去過幾次醫院,張楠還是把在異地看病的票據攢了起來,等著回北京問是否能拿著它去報銷。但因為每次回到北京總有很多事要處理,一忙起來,報銷的事又被張楠忘在腦后了。“等下次又去了上海,要看病的時候,這些報銷的麻煩事才又想起來。異地醫保報銷正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我至少還要在上海待三四年,很有可能趕得上直接結算這項福利。其實,如果我真對醫保報銷特別上心,即使是現在,通過辦一些手續應該也能讓我實現異地醫保報銷,但關鍵還是麻煩。將來,希望像我這種外派工作的情況能直接刷醫保卡,肯定方便不少。”
訪談
異地就醫直接結算
參保地應該先支付周轉金
北京晚報:醫保實現異地直接結算,由誰來墊付這筆預付的資金呢?
王虎峰(人民大學醫改研究中心主任,人民大學醫改研究中心2015年承擔了人社部醫保司的課題《醫療保險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研究報告》):我們首先應該明確,異地就醫醫保結算費用還是應該由患者的參保地來承擔,墊付和周轉也不應該由醫療發生地的醫保基金或者醫療機構負責,大中型城市的醫院,外地就醫患者的比例非常大,如果讓它們墊付,這個負擔太大,所以最好還是由患者的參保地支付一部分的周轉金。
但是這筆錢應該如何提供呢?比如青海,他們的退休人員分布得天南地北,異地就醫發生的頻率和區域,都有差異和不確定性,能讓青海的醫保部門向幾百個城市分別發放周轉金嗎?這顯然不現實,而且后期的資金管理、資金監管又怎么做呢?必須有一個全國性的醫保結算周轉金平臺,先保證異地就醫的患者能夠直接結算。
直接結算是很不容易的,患者應該還是按照參保地的標準來進行報銷。這中間,首先得有人負責核對費用,任何一筆支出賬目無法核定是否報銷,這個環節就進行不下去,但是又必須在短時間內完成,要是每個患者都得在窗口排隊十分鐘,那窗口的秩序還不很快就亂套了。還同時還要保證正確率。現在省內的直接結算,就發生過退藥、退費的情況,雖然是幾塊錢,可是手續繁瑣極了。
北京晚報:即便參保地提前墊付了,萬一透支了怎么辦?會不會影響患者的就醫?
王虎峰:這就是后期劃賬問題了。后期的劃賬也必須要盡快,最長時間不能超過一個月吧?這就需要有人能夠統籌好醫保的征收部門和劃付部門,千萬不要形成連環債,一定要避免出現部分地區不能及時支付的問題,否則就會引起整個大面積的支付風險擴散,甚至造成整個結算平臺的癱瘓。如果結算平臺癱瘓了,肯定會增加患者結算困難。
異地就醫前期申請
相當于激活“漫游”狀態
北京晚報:報告中說的是符合規定轉診的異地就醫患者,那就是說異地就醫之前還是要辦理申請手續?
王虎峰:異地就醫前的申請屬于前期工作,是必要的,不會被取消。
從就醫管理上來說,在前期設置申請程序,其實也是就醫者未來在結算的時候可以不用墊支。你申請了,參保地就可以把你的就醫狀態標識為“漫游”,給你在網上進行備案,那么你在異地就醫的時候,未來的全國結算平臺上就能查到你的信息,這樣在結算的時候就可以給你實現直接結算,不需要你墊支。你的前期申請,其實相當于參保地為你做了信用擔保,如果沒有這個擔保,就醫者可能就得全額墊付了。
因工作被迫異地就醫的患者
應該享有更好的報銷政策
北京晚報:在異地就醫患者中,有因為工作原因造成的就醫情況,這種情況下的報銷政策與異地安置人員是否會不同?
王虎峰:之前曾經有一個觀點,認為因為工作原因發生的異地就醫占了異地就醫的大頭,調查數據顯示事實并不是這樣。
因工作原因發生異地就醫和非工作原因發生異地就醫,在國外也是分別管理的,兩類人群適用的政策不同。從理論上講,如果因工作原因發生的異地就醫,是個人被單位派駐外地,那這屬于個人被動選擇的,在醫保結算時應該給予更大的優惠政策。
主筆:周明杰 莫凡
插圖:宋溪
被調查者最關心的問題
異地就醫
異地就醫轉診
手續辦理
是否便捷
異地就醫
是否需要個人
或單位墊支
異地就醫待遇
是否存在差異
異地就醫人群占比
隨子女居住15.7%
轉外就醫26.1%
異地工作17.6%
退休后異地居住24.2%
其他情況(如探親、旅游、出差等)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