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5月27日電(記者王玨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與法國、美國學者組成的科研團隊在一項最新研究中,對距今1億年左右的2000余枚琥珀螞蟻標本進行調查,首次發現一類生活在白堊紀中期、長有大牙且頭上有“角”的原始捕食性螞蟻“獨角蟻”。這一發現,修正了此前對早期螞蟻形態的認識,研究團隊還通過形態分析證實,最原始的螞蟻并非群居、而是一類獨居的捕食性昆蟲。
螞蟻是目前地球上數量最多的昆蟲,也是最典型的集群生活、內部出現復雜分工的社會性昆蟲。由于化石證據匱乏,人們對螞蟻的早期形態和生態演化一直缺乏了解。1996年,有俄羅斯學者正式發現并將一類白堊紀中期的原始螞蟻命名為黑帝斯蟻,但這類螞蟻具體形態如何、是否是已知最原始的螞蟻,此前仍不清楚。
此次研究中,中、法、美三國科研人員對2000余枚距今1億年左右的琥珀螞蟻標本進行了系統調查。研究參與者、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博介紹,研究人員同樣在這些化石中發現了生活在白堊紀中期、長有大顎的捕食性黑帝斯蟻。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琥珀中還發現了4枚特化的黑帝斯蟻化石:它們長有一對巨型鐮刀狀大牙,大牙長度近乎頭部的兩倍;唇基中部向上延長,在頭上形成一個獨特的“角”,因此被命名為“獨角蟻”。功能形態學分析表明,“獨角蟻”演化出了一種獨特的、用于捕食大型獵物捕捉機制。它們的“角”尖長有球狀的毛囊,同時“角”的外側帶有感覺毛,一旦碰觸到獵物,下部一對大牙迅速抬起,與上面的“角”配合,共同夾住獵物。
“這樣特化的頭部結構,是首次在螞蟻中發現。現生螞蟻的大牙都是橫向運動,而‘獨角蟻’的大牙卻是垂直運動。”王博說,“獨角蟻”的發現修正了此前對早期螞蟻形態的傳統認識,在螞蟻演化早期,就出現了明顯的形態和生態特化,這比先前設想要復雜得多。此外,研究人員還通過形態學分析證實,黑帝斯蟻確實是已知螞蟻中最為原始的類群,早期螞蟻與現生螞蟻不同,是一類獨居捕食、而非群居生活的昆蟲類群。
該研究成果27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細胞》出版集團子刊《當代生物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