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課照進田間地頭 知行合一青年篤志奮斗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21日電 (記者 曾繁華)“‘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今年兩會期間,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
最鮮活的大思政課為什么不在書本之中?“00后”怎樣看待思政課?能發“彈幕”的思政課又是什么樣子的?
6月18日,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辦的“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啟動儀式,為上好大思政課提供了諸多真知灼見與鮮活案例。
火與種:學習榜樣紅色傳承 不忘初心強國擔當
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是一代一代中華兒女創造和積淀出來的,也需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從北大紅樓到嘉興紅船,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紅色基因在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中接續傳承。”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央網信辦主任、國家網信辦主任莊榮文在啟動儀式上表示,當代中國青年是生逢盛世、肩負重任的“強國一代”。“強國一代”,首先就是信仰要強、價值觀要強,這就需要不斷加強對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思政課,正是接續傳承紅色基因的載體之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付麗莎,講述了學生王楠的故事。
王楠讀初一那年,神舟七號首次實現太空行走。她從新聞中得知,當時翟志剛出艙時,飛船響起了火災警報。三位航天員搶先把國旗帶出艙外,跳過了原計劃中先取回艙外實驗裝置的步驟,提前在太空展示國旗。航天員們說:“如果真回不來了,就把這舞動國旗的畫面,當作我們的永別吧。”
王楠大受觸動,從此將航天人視作榜樣。高考填志愿時,她把6個平行志愿的首選專業全部寫成“測控”,就是為了離航天事業近一點。如今,碩士畢業的王楠如愿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航天工作者。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北航常常把航天系統的諸多總設計師邀請回來做講座。“天邊”不如“身邊”,“身教”勝于“言傳”。在付麗莎看來,讓那些遠在“天邊”的人物榜樣,走到學生“身邊”,走進學生心里,便可能播下一顆又一顆的種子,未來便能開出照亮中國航天璀璨星空的花朵——這,就是大思政課的意義之一;這,就是傳承。
這種傳承超越時空,無關生死。
啟動儀式前一天,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參加啟動儀式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利偉透露:發射前兩天,他送乘組到發射場,和航天員一起去了東風烈士陵園緬懷先烈。
楊利偉告訴現場觀眾,陵園烈士的平均年齡不過二十幾歲,“我想,正是有了他們的默默奉獻,才有了今天我們航天員遨游太空。”
“去年2月,武漢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我在中國青年網上看到武漢第六中學學生寫的《中國震撼》這本書的讀后感,感到非常高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講述了自己與兩個中學生的因緣際會,他為孩子們從小矢志報國而欣慰,“孩子們說‘沒有那些奮戰在一線的勇士們,就沒有我們靜好的學習時光,就沒有國家的穩定。我更明白了學習的意義。因為我想成為他們那樣對社會有用的人。’”
他在看到讀后感的當天晚上就給孩子們寫了回信,并在啟動儀式現場夸贊受邀前來的兩位中學生代表“好樣的”。
大思政課,正是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與學:社會大課堂 勵志最鮮活
講好大思政課,意義重大。然而,“上好思政課,真是太難了。”回憶起當年學生對思政課不感興趣的往事,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培永至今心緒難平。
一段難忘的經歷,給了他最重要的啟發。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大馬院。一位同學問總書記:“您學習馬克思主義有什么好的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從自己當年被父親要求寫讀書筆記開始,談到了學以致用、知行合一;談到了堅持做到一物不知,深以為恥。
“實際上,總書記正是給我們上了一堂很好的思政課。”陳培永說,“他沒有直接告訴同學們‘要如何做’,但同學們已經知道該怎么做了。這不正是思政課鑄魂育人、立德樹人最好的打開方式嗎?”
在他看來,思政小課堂離不開社會大課堂。啟動儀式上,他介紹北大田間地頭的大思政課時,談起了一次經歷。
2019年6月,陳培永帶著不同學院的50多名學生,到山東開展思政實踐課。在紅嫂革命紀念館,聽到“沂蒙大姐”李桂芳用門板架設人橋,支援孟良崮戰役的感人故事時,平時嘻嘻哈哈的“00后”們掉下了眼淚,自己也被學生們的情緒深深觸動。
“最鮮活的思政課,不是干巴巴的書本,而是億萬中國人寫在祖國大地上的青春華章。”他說。
最鮮活的大思政課,“到課率”“抬頭率”自不必說,關乎學生真聽真信真做的“點頭率”也特別重要——對團中央青年講師團成員、思政教師岳松而言,這還不算完。
“我還有第四個數據指標——彈幕率。”岳松說,“彈幕就是個探針,能探測出思政課選題的角度、課題的熱度,和大家的態度。彈幕可以給課程提供很多優化幫助。”
那邊彈幕互動歡樂多,這邊問卷調查夠硬核。據中國青年報黨委書記張坤介紹,今年6月,中國青年報社面向全國238所高校2270名大學生發起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大學生高度認可思政課的原因包括:思政課讓我堅定了馬克思主義信仰,有助于我的道德修養和法律意識的提高,讓我了解黨的相關理論與歷史等;網絡思政“因受地域、時間限制較少”等原因受到大學生好評。
“基于網絡社交媒體平臺進行的黨史故事創作,對大思政課而言,也可以是一種豐富細節、增加趣味的補益。”微博黨史故事創作達人@溫伯陵 對中國青年網記者表示,喜歡看故事是人的天性,尤其是跌宕起伏和激動人心的奮斗故事。先輩和當代黨員的真實細節故事,描述了他們努力奮斗的過程,讓他們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出現在讀者面前,從而讓黨史故事和讀者產生情感共鳴,實現寓教于樂、寓教于情。
大學之外,中學的思政教育同樣不能忽視。
“中學生就是未來的大學生,且正處于‘叛逆期’‘三觀’形成期,我覺得,思政教育對于他們而言,更需要的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參加啟動儀式的陳瑩兼顧武漢六中教務管理與語文教學,她對中國青年網記者表示,很希望高校能將優質思政課以合適的方式,下沉到中學去。
為了青年學子樹立遠大理想,不論大學中學,老師們都盡心竭力希望能為學生們帶來有趣有料的大思政課。
“思政課教的是人,贏的是心。”陳培永說。
“種種嘗試,只為學生篤立鴻鵠之志!” 岳松深有同感。
知與行:暢飲真理醍醐灌頂 腳踏實地奮斗前進
“馬克思主義不是書齋里的學問。”
五年前,北大女生樊靜蓉現場聽到習近平總書記這句勉勵時,直感“醍醐灌頂”,也因此有了走出書齋、走向廣闊天地的勇氣。
后來,她以“重慶市渝北區玉峰山鎮玉峰村黨委書記助理”的身份,出現在了18日的啟動儀式上。
“我決定了,到實踐中去激揚自己的理想!到最貼近人民和泥土的地方來踐行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追求!”這個學得一口流利重慶話的云南女孩說到做到,如今帶著村民做大做強了集體經濟。“跟黨走,才能把日子過好”,已經成了村里一句響亮的口號。
“從鄉村回到校園,我想,我可以自信地說一句:我走出去了,我嘗試了,我沒有辜負北大在我心中播下的馬克思主義的火種!”樊靜蓉動情地說。
同為北大女生,宋璽也選擇了“走出去”,只不過采取了一種頗富戲劇性的方式——大三下學期,這位運動型校園歌手、颯爽的電臺主播,瞞著家人報名參軍了。
“我想當兵,去嘗試一種講紀律、擔責任的生活。”宋璽說。
有人說這孩子疑似遲來的“青春期叛逆”,宋璽大不以為然。在她看來,參軍報國“是用‘自討苦吃’的方式,去尋找缺失的價值和意義。”她說:“個人成長依托民族命運,人生價值匯入時代洪流,這是北大的精神,更是北大的傳統。”
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并體現到了北大思政課的教學設置上。2019年起,北大開設了思政實踐課程,引導學生在革命老區、抗疫前線、改革前線感受愛國主義精神建設和發展,不斷增強“四個自信”。目前,北大有2200多名本科生扎根基層一線,將青春的奮斗篇章寫到了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思政課的魅力,不僅在于課堂上“暢飲真理”的酣暢,更在于習得“真理”后眼中有光望遠方、腳下沾泥扎基層的知行合一。
宋璽退伍返校后,登上了學校的思政課講臺。她會坦言訓練的傷痛,更推崇保家衛國的榮光。宋璽的學妹——曾寫下《感謝貧窮》的王心儀,正是聽了她的思政課后,立下了參軍志向。如今,王心儀也成為了一名光榮的海軍戰士。
就這樣,一朵云推動著另一朵云,找到了心中的天空。
苗與圃:青年成才譜華章 奮斗路上不孤單
當代青年是同新時代共同前進的一代。奮斗路上,青年永不孤單。
早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便強調:“全黨要關注青年、關心青年、關愛青年,傾聽青年心聲,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他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信任青年、熱情關心青年、嚴格要求青年,為青年馳騁思想打開更浩瀚的天空,為青年實踐創新搭建更廣闊的舞臺,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豐富的機會,為青年建功立業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開展這次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就是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推動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網絡新課堂結合起來,引導廣大青年賡續紅色血脈,擔當時代使命,用青春書寫新時代的精彩華章,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央網信辦主任、國家網信辦主任莊榮文表示,希望此次活動注重思想引領,唱響網上青春主旋律;注重價值涵養,激發網上青春正能量;注重守正創新,塑造網上青春話語態;注重增信釋疑,當好網上青春方向標。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善用‘大思政課’的重要要求,對新時代加強青年思想政治引領再次發出動員令。共青團責無旁貸,我們將突出團的特色,努力發揮作用。”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賀軍科表示,要推出更多符合青年接受習慣的新媒體產品,廣泛組織線上線下交流活動,不斷豐富線下實踐活動,以本次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的啟動為契機,引領青少年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我們共同上了一堂聚焦‘育新人’、突出‘網特色’、匯聚‘年輕態’、傳遞‘正能量’的‘大思政課’,令人耳目一新。”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翁鐵慧表示,當代大學生是自帶網絡基因的一代,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關鍵課程,必須與互聯網深度融合。要堅持學用結合、內外結合、專兼結合、統分結合。大思政課一定要與社會實踐和現實生活相結合。必須積極而又充分地調動各方面資源支持思政課建設。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邱水平表示,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和指引下,北京大學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探索并形成了具有北大特色的思政育人體系。思政課之大,不僅需要傳統的課堂教育,也要積極適應時代發展,運用新技術開展“云上思政”。面向未來,要積極順應“互聯網+”教育時代潮流,充分利用“云上思政”的新契機,改革創新思政教育育人模式,引領廣大青年扎根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從今天起,中央網信辦傳播局將與各承辦、協辦單位一起組織策劃系列活動,在七一建黨百年、十一國慶節、畢業季、招生季、就業季、開學季等時間節點接續展開。” 中央網信辦副主任、國家網信辦副主任牛一兵表示,活動將推出新媒體產品;形成“大思政課”網上宣傳機制;打造“云思政”網上宣傳平臺;舉辦主題研討,讓“青春理想”在網絡空間構筑家園,讓“青春夢想”在屏間指尖激蕩心靈。
“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由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北京大學主辦,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教育部社科司、中國青年報社承辦,中國青年網、新浪微博協辦。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等部門有關單位負責同志,部分地方網信辦負責同志,全國部分重點高校負責同志,中央重點新聞網站、重點理論網站、教育系統網站負責同志,主要商業網站平臺負責人,以及教師學生代表150余人參加啟動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