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字均據本報記者 趙朗/文
夏仲活佛在西藏佛學院一場活動上發言。本報記者 趙朗 攝第二十三世夏仲活佛阿旺洛桑丹增曲吉尼瑪,是西藏佛學院首屆學制班學員,現已畢業多年。采訪中,這位年輕活佛說,過往學習經歷,讓他接受了傳統經院式和現代學院式教育,受益頗多。
在他看來,西藏佛學院的建院,是西藏引導藏傳佛教健康傳承發展,培養愛國愛教優秀僧才的重大決定,是高度重視藏傳佛教事業的具體體現。
夏仲活佛表示,過去10余年,西藏佛學院以“政治過硬、教派不偏、顯密結合、僧尼共學、教研并重”的辦學理念,培養了一大批在政治上堅決擁護黨的領導、宗教上有較高學修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起作用的并具有現代科學知識的優秀僧才。
他說,西藏佛學院培養的優秀僧才現如今已成長為藏傳佛教健康有序發展的中流砥柱,已成為新時代“三寶”事業的棟梁之材。
作為一名藏傳佛教法脈繼承者,他說,非常榮幸在西藏佛學院這片佛國沃土上聆聽了俱德上師們給予的諄諄教導,學習到了符合時代發展的科學文化知識,這些善妙教言如同一粒粒智慧的種子在心田開花結果,不僅使他在學修的道路上與日精進,更是在今后弘法利生的事業上得到無量護持。
西藏佛學院建院以及辦學理念僅是藏傳佛教中國化實踐的縮影。西藏自治區宗教事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西藏不斷深化宗教領域法治宣傳教育,進一步提升寺廟僧尼法治意識,定期、系統組織僧尼學習憲法、民法典、《宗教事務條例》等法律條文和民族宗教政策法規。
2018年以來,西藏還持續開展了“遵行四條標準,爭做先進僧尼”教育實踐活動。
“提升寺廟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進程?!鼻笆鲎诮淌聞站窒嚓P負責人介紹,西藏各級各部門把社會治理理念引入寺廟管理服務領域,把寺廟當成基本的社會細胞和社會單元。自2011年起,西藏自治區統籌資金,對寺廟水、電、路和通信等基礎設施進行提升和改造,著力解決寺廟防洪排澇、垃圾處理、消防安全、寺院重點建筑修繕和文物保護、巷道硬化、僧舍改造等問題。
西藏出臺了一系列利寺惠僧政策,對全區寺廟僧尼保障了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醫療保險、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免費體檢等。同時定期舉辦藏傳佛教教義闡釋論壇和研討會,鼓勵藏傳佛教界代表人士對藏傳佛教經典教義作出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新闡釋,藏傳佛教中國化邁出了新步伐。
從戰友到親戚 多民族家庭其樂融融
2021 年6 月1 日兒童節,西藏佛學院與拉薩市第一小學舉行聯誼活動,孩子們一起朗誦詩歌、玩游戲等。本報記者 江飛波 攝2020年7月,遼寧省遼陽市第一中學西藏班的126名藏族學生順利完成初中課程,返回西藏家鄉參加內地西藏班中考,準備開始新的學習和生活。中新社記者 張偉 攝66歲的陳全銀與65歲的才達是多年的老戰友,1976年同在林芝市墨脫縣當兵。40年前,陳全銀退伍。因為車票,兩人相識。才達邀請這位剛丟了車票的漢族戰友暫住自己家。
正因這次相識,三年后,才達把自己的妹妹托付給了自己的戰友。這位珞巴族老人說:“當兵的時候,陳全銀老實能干,放心地把妹妹托付給他。”
從戰友到親戚,這層關系更親近了。從此,陳全銀安心在墨脫成家立業。5個兒女長大成人相繼結婚,兩輩人共同組成了漢族、藏族、門巴族、珞巴族多民族大家庭。
在此生活數十年,陳全銀能說一口流利的珞巴語,才達老人也能說地道的四川話。多民族家庭的其樂融融不僅體現在語言上,更多融入到了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在西藏,民族團結家庭并不是個例,有不少個人和集體也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目前,西藏全區榮獲國務院表彰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140個、模范個人189人;西藏自治區級表彰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1794個、模范個人2657人;63家單位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8家基地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拉薩、日喀則、昌都、阿里、林芝5個市地成功創成“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地(市)”。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自治區不斷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創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全方位進步、歷史性成就。
西藏自治區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自治區1990年確立每年9月為“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活動月”,全區持續32年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和創建工作,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2020年5月實施了《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創建條例》,這是西藏首次以立法形式對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創建進行規范,開創了模范區創建先河。根據此條例,西藏自治區研究制定實施了《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創建規劃(2021-2025)》《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創建“九進”實施方案》等政策舉措。
該負責人說,全面回顧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多年發展歷程,尤其是深入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積累了必須堅持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必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10條基本經驗。
該負責人表示,這些經驗,是黨的民族工作理論和實踐在西藏的智慧結晶,是做好新時代西藏民族工作的寶貴財富,必須長期堅持、一以貫之。
金融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1年3月,林慶在阿里邊境一線入戶了解三農金融服務點情況。中國農業銀行西藏自治區分行供圖“西藏屬于邊疆民族地區,農業銀行在西藏承擔著特殊任務。在金融系統中,521個人工網點幾乎覆蓋到所有鄉鎮,5500多個三農金融服務點也遍布基層鄉村?!敝袊r業銀行西藏自治區分行黨委書記、行長林慶在采訪中表示。
金融如何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采訪中,林慶更多講到了普惠金融的民族特殊性。他說,服務方面,開展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比如在基層,部分老百姓不懂漢語,就設立專門的藏漢翻譯部門跨過溝通鴻溝,安排精通少數民族語言的同志去服務老百姓。為了解決老百姓居住分散的問題,還推出了基層營業機構“3+2”金融服務模式,即3天在營業網點坐班,2天走村入戶開展流動金融服務,現場幫助老百姓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另外,農行西藏分行掌上銀行藏文版也已上線使用。
他還提到,西藏分行是多民族的大家庭,目前,約80%的員工為藏族,還包括漢族、門巴族、珞巴族、回族、彝族、白族等在內的其他民族員工。
他說,近年來,西藏分行不斷加大了普惠金融信貸投放力度,創新推出了“牦牛產業貸”“藏雞貸”“林卡貸”等20多個貼近老百姓生活的貸款產品。同時,運用數字化手段,推出了系列“e貸”產品,老百姓通過手機上的農行掌上銀行系統就能申請貸款,滿足生產消費中的多元資金需求。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該行農戶貸款余額約320億元人民幣。
金融助力支持春耕備耕。自1995年農行西藏分行成立,每年均要開展春耕備耕服務工作,尤其2014年以來,關于春耕備耕服務工作,每年年初均形成西藏分行1號文件助力“三農”發展。林慶認為,這也是西藏分行服務“三農”的宣言書。據統計,該行今年僅春耕備耕信貸投放就超過40億元。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中提到“強邊”。林慶表示,曾走訪西藏邊境地區,調研所有農行網點。在總行和分行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形成了關于加強“金融戍邊”工作的重要文件,確定了28條政策,包括支持邊境小康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邊境產業發展等。
他特別提到邊境產業方面,在山南錯那縣和日喀則亞東縣分別確定了一個邊境村鎮作為鄉村振興示范點,采取信貸扶持和無償投入兩種方式予以支持。
如何一如既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林慶表示,將繼續承擔特殊使命,促進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加強黨建工作與業務經營相融合,每年3月常態化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進一步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加強黨組織建設,將基層黨組織建成民族團結的先鋒隊;發揮農行獨特作用,加大實體經濟支持,服務好“三農”,做好“金融戍邊”,滿足民眾多元化多類型服務需求;構建新時代農行發展新優勢,加強自身建設,進一步提高業務能力和水平,在三農金融服務、綠色金融、數字化經營等方面進一步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