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浙江民營企業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0%。不久前,在全國工商聯發布202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系列榜單中,浙江入圍企業數量位居全國首位。
實打實的數據和榜單,都顯示了浙江民營經濟大省的底色。進入四季度,浙江如何推動民營經濟繼續往前走?面對市場主體關心的難點堵點問題,政府如何繼續當好服務企業的“店小二”?
260余項研發難題匯成一份榜單 政府幫著“找親家”
這幾天,在浙江省經信廳的會議室里,從早到晚,和民營企業有關的討論一場接著一場。
具體如何向創新要生產力?
在浙江樂清,當地經信和科技部門發現,盡管不少民營企業已經把創新納入了自身發展戰略里,但從今年前8個月的數據看,樂清當地規模以上民營企業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僅僅只有3.37%。科研人才和條件不足,是最讓民營企業家們感到頭疼的問題。
為了解決企業面臨的困境,今年以來,當地政府面向225家民營制造業企業,匯總了260余項研發難題,形成一份榜單,涉及傳統低壓電氣斷路器、高分子新材料等不同方面。進入四季度,他們馬上要帶著這份榜單,去幫民營企業牽線搭橋,和研發機構“結對子”。
“尋求外部力量的支持,來提高我們研發的質量和效率。”一家電氣設備企業的研發總監劉超就正在和西北的一些高校進行接洽。
對大中型民營企業,當地鼓勵它們“走出去”搞科研。而對能力相對薄弱的民營小微企業,當地選擇了另一套打法:和浙江本地高校合作,通過搭建公共研發平臺,讓本地高校的老師和學生有機會“走進來”,到企業里去搞科研。
浙江樂清市經信局副局長臧曉微告訴記者,目前,就已經有溫州大學樂清工業研究院的22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入駐到當地電氣和新能源企業中,幫助企業一起攻克技術難題。
就在今年,浙江提出,通過打造科創高地與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實現全省優勢產業跨領域創新發展。截至目前,浙江全省已經在智能物聯、集成電路等領域取得技術突破,實施制造業領域重大項目達300項。
企業加“數”前進遇到新煩惱 政府幫助來破題
數字化賦能,是浙江在今年年初提出的重點目標任務,目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初步實現數字化改造全覆蓋,企業加“數”前進。
然而,數字化轉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何應對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當地政府又開始了新一輪探索。
在浙江寧波的一家紡織企業里,企業負責人劉迪告訴記者,不久前,企業完成了第一輪的數字化改造,從傳統的外貿生產方式轉變為“小單快反”的生產模式,利潤實現了最大化;然而,“小單快反”的生產模式帶來訂單分散、交貨時間短等新問題,這使得企業生產壓力越來越大,員工們往往需要“連軸轉”才能趕上節奏。
二次數字化改造勢在必行。如何優化排產管理、提高生產效率?由當地經信部門牽頭的一個調研小組,帶著行業專家,走進了企業里,為企業量身打造解決方案。
“首先要讓各個設備之間的數據互聯互通起來,通過數據積累,可以實現精細化管控,哪些環節要多用人、哪些環節要多用物料,才能更加清晰。”上門調研的智能制造專家王梓屹在企業現場給出了這樣的初步建議。
今年,浙江把類似這樣的企業數字化改造需求整合匯總,把相似的數字化改造項目打包,將“小訂單”變成“大訂單”,目前已經在紡織服裝、汽車零部件等45個細分行業內,打造了一批數字化服務產品,有效地降低企業的改造成本。
進入四季度,浙江最新提出,針對企業在數字化改造中產生的共性問題,開發標準化、模塊化解決方案,以系統化、批量化、低成本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
“我們現在的企業數字化還處于一個相對基礎的階段,接下來就是要不斷提升數字化的層次和水平。數字化改造的重要目的是降本增效,能夠為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浙江省經信廳副廳長詹佳祥說。
擠出來的展臺 搶出來的市場 “浙”樣拼外貿
在浙江300多萬家企業中,僅有11萬家企業是外貿企業,占比不到十分之一,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民營企業。
在外貿企業數量不占優勢的背景下,今年前三季度,浙江卻創造了3.93萬億元的進出口總值,出口規模達到全國第二。沖刺四季度,浙江如何繼續穩外貿穩增長?
一年一度的廣交會正在廣州舉行。記者在場館內發現了一塊特殊的展區,300平方米的面積上擠滿了30多家企業。平均下來,每個企業不到10平方米。展臺上,企業擺滿了自家產品,展臺旁站滿了前來參觀的客戶。
“差點就沒法來了。”這個展區的不少企業都有這樣的感嘆。原來此前,浙江報名的參展企業數量大大超出了廣交會提供的參展名額,因此,一些企業并沒有拿到參展資格。需求迫切的它們,找到了浙江當地政府部門。當地商務局決定為此努力一把。
“在廣交會春交會結束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打申請報告,花了半年多時間,一直在和廣交會組委會溝通,表達我們企業的參展意愿。”樂清市商務局外貿公平貿易科副科長項靖南說。
最終,現場一塊原本只是用來給企業擺放展板的區域被爭取下來,讓這30家企業如愿參展。
政府部門不遺余力地幫助外貿企業“走出去”,托它們一把、送它們一程,是浙江外貿在面對下行壓力時的主動而為。
眼下,浙江政府部門進一步提出,要在四季度推出跨境電商服務季系列活動,進一步幫助外貿企業拓市場、搶訂單。
浙江省商務廳對外貿易發展處副處長李琳告訴記者,四季度,浙江將在全省范圍內開展200場跨境電商活動,把跨境電商的政策帶到現場,做好政策解讀。與此同時,他們還邀請了包括平臺企業、物流企業、海外倉企業、金融服務商在內的跨境電商服務商參加活動,為跨境電商企業做好服務保障。
“外貿這個行業的特點是,訂單是一筆一筆接的,貨物是一個柜一個柜出的,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實打實地來抓穩外貿的工作。我們現在努力把政策融入到服務里面去,為的是讓更多的浙江企業能夠看到訂單增長,讓政策真正落地見效。”浙江省商務廳副廳長陳志成說。
“主動”+“實干” 浙江民營經濟加速前進
作為經濟大省,浙江這個“大塊頭”,其實是由很多很多“小塊頭”組成的。
浙江民營企業多、中小企業多。這些“小塊頭”,給人的印象是做事積極主動,在困難與風浪中摸爬滾打的能力強。外貿遇到困難,它們主動去找機會,機遇“給條縫”,它們能擠出“一道門”。數字化改造,一次有成效,它們馬上想再來第二次,再進一步,再上層樓。搞研發自己實力不夠,就去滿世界對接科研機構,找聰明的頭腦結對子。
“主動”兩個字,說來容易,做起來難。浙江企業的這股子主動勁兒,價值連城。在它們主動奔跑的身影里,還有浙江各級政府部門的鼎力引導、幫助。“主動”與“實干”,是這些同行者之間最樸素的共同語言。成千上萬的“小塊頭”越來越結實,浙江這個“大塊頭”就越來越能撐起中國經濟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