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大雪節(jié)氣,魯西北平原上的麥田披上霜衣。
在山東省禹城市的田野里,種糧大戶張樹軍穿著厚實的棉衣走在田埂上,時不時蹲下身子,扒開麥苗,查看墑情,“長得不錯,肥水跟得上,天再冷點,澆上‘凍水’,麥子過冬算穩(wěn)當了。”
張樹軍是禹城市尚信齊盛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忙完秋收,就緊鑼密鼓種下了1200多畝麥子?!鞍炒蛐【透溩哟蚪坏馈!睆垬滠娬f,“過去誰敢種這么多麥。那會兒家伙什不給力,莊稼收不干凈,地里落下的麥穗多著嘞?!?/p>
對于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張樹軍來說,撿麥穗是童年最深的記憶。“那時候,一放麥假,半大孩子就挎著小筐,滿地里撿麥穗,麥芒扎得手火辣辣地疼,可一想到有白面饃饃吃,就渾身是勁兒?!睆垬滠娬f。
“現(xiàn)在收完麥,想撿個麥穗可難了?!睆垬滠娭钢鴤}庫里停著的“大鐵?!苯榻B,“合作社里聯(lián)合收割機、自走式噴藥機、播種機、旋耕機,啥都有。就說那聯(lián)合收割機,裝上北斗導航,智能得很。割起麥來,又快又直溜,糧食損失少?,F(xiàn)在想看機收效果咋樣,只能蹲下仔細找麥粒?!?/p>
張樹軍的合作社里,農機手齊右亮是個名人,他開了20多年收割機,對機器的脾性摸得透?!耙郧暗谋池撌绞崭顧C,開起來費勁,還老是落下麥穗?,F(xiàn)在這自走式的,馬力大、割幅寬,還有智能監(jiān)測。一有漏糧,立馬報警,咱能及時調整?!崩淆R摸著身旁的收割機,滿是自豪。
減損就是增產。小麥生產鏈條中,機收減損是重要一環(huán)。據測算,全國小麥機收環(huán)節(jié)損失率平均降低1個百分點,相當于挽回糧食損失25億斤。
機收減損,好機械、好機手協(xié)同發(fā)力。齊右亮細數自己的減損竅門:收割前,先瞅瞅小麥的成熟度,把握最佳收割時機;收割時,穩(wěn)穩(wěn)地控制割臺高度和行駛速度;平日里,對機械精心檢修保養(yǎng),絕不讓機器帶“病”下地。
禹城市每年舉辦的“機收減損大比武”,齊右亮津津樂道。“比賽當天,十里八鄉(xiāng)的農機手都聚在一起?!痹u判機收效果的關鍵一環(huán)是“撿麥?!?,評委們分頭蹲下身子,用手撥開秸稈和表層泥土,仔細查看是否有遺落的麥粒?!熬涂凑l收得快、丟得少,那才是真水平!”齊右亮說。
更新農機、培訓機手,與前幾年相比,禹城市機損率降低了1個百分點,張樹軍的合作社也跟著受益?!敖衲晷←湲€產1400多斤?!睆垬滠姶致运氵^一筆賬:1200多畝地,今年麥收期間機損率在0.8%左右,比去年降低0.5個百分點。
“別小看這‘0.5’,光收割環(huán)節(jié)就能減損7000多斤麥?!毕﹃栂拢溙锓褐鸸?,張樹軍站在田邊,望著青青麥苗,聲音洪亮:“從撿麥穗到查麥粒,莊稼人算的是節(jié)糧賬,節(jié)糧賬就是豐收賬。機收減損,不僅是大田里的小事,更是糧食安全的大事。”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05日 04 版)